2025年7月26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对泰安市农家女花馍制作技艺有限公司创始人及泰安花馍非遗传承人王举东老师进行了一期专访。
(图为负责人向实践团展示花馍成品。曹晓昕 供图)
王举东,现任新泰市贵和职业培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他是新泰市第十一届政协常委、新泰市首席技师、农家女家政服务品牌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农家女花馍传承人;他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培训教师、泰安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先进个人、最美一线党员等荣誉称号。
首先,王举东向实践团介绍了花馍的起源。花馍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花馍,是汉族民间面塑品,又称面花,是北方传统面食,在逢年过节、家有喜事时,人们常做花馍,也是泰安地区特色民俗。泰山花馍是秦安传统民俗和饮食文化的深厚积淀,作为泰安花馍非遗技艺的传承人,王举东老师时刻谨记自己是黄河子女、泰安子民,将传承民族、地域文化作为己任,在花馍中融入黄河文化的雄浑和泰山文化的厚重。在采访中,王老师热情地向成员们介绍手中的花馍作品,指出花馍中的松枝、寿桃、仙鹤等都是独特的泰山元素,同时泰安花馍因地制宜,利用黄河丰富的小麦资源以及泰安本地常见的果蔬为原料进行花馍制作。在王老师的讲述中,成员们了解到泰安花馍全部是采用纯天然材料,手工制作,只为为人民做出无添加、安全健康的食品。民以食为天,用自身技艺造福人民、传承文化一直是王老师创办农家女花馍的初衷。
(图为实践团采访负责人。曹晓昕 供图)
采访过程中,王老师道出了花馍在中国人心中特殊的地位,花馍承载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寄托和憧憬,不同的花馍具有不同的民俗含义,也正因此,王老师想要做出“顶好”的花馍,为人们送上最真挚的愿景,对文化进行最有效地传播。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王举东老师心中,创新和推广花馍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但如何创新,如何成功地创新却长时间成为困扰王老师的难题。王老师积极探索花馍的渊源、大众的需求、文化的特色以及各类食品的创新思路,终于研制出了极具民族特色又新颖、健康的新中式馒头,挖掘研发了独特的农家女泰山花馍。同时,王老师不忘响应国家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号召,通过不懈地努力、建设,2021年泰安花馍被评为山东省巾帼好品同年获批新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山东农家女花馍食品有限公司被评泰市首批非遗工坊,同时揽获众多非遗文化奖项。对此,王老师表示这还远远不够,非遗传承任重道远,作为传承人必须跟随时代步伐,不断探求非遗传承新路径、丰富和发展非遗文化,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
此外,王老师提到他是一位紧跟时事的“潮人”。在当代,好酒也怕巷子深,泰安花馍同样面临“断层”问题,如何让年轻人爱上非遗,主动学习非遗是王老师探究的方向之一。他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以非遗为主题进行自媒体创作,同时开展直播为大众介绍非遗知识,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花馍销售量和销售范围。据王老师讲述,成员们还了解到,王老师为推广泰安花馍,创办了专业的培训学校,同时还走进其他校园,打造“非遗进校园”的特色项目,助力、带动非遗文化更好传承。
(实践团采访负责人。曹晓昕 供图)
非遗是人民的非遗,从人民中产生,也需造福人民。用自身力量为人民做贡献,王老师一直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初衷。除创新之外,王老师一直积极探索非遗发展的新模式,思考如何利用非遗技艺造福更多人。王老师打造了独特的“非遗+创业”的模式,为数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特别是妇女和残疾人。同时王老师自身创办的技艺学校也特地招收更多残疾人,用非遗力量助残。
此次专访,实践团成员了解了泰安花馍深厚的文化内蕴,更为王老师坚韧的精神和真诚的品格所深深感染和打动。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要使传统非遗文化再焕荣光,不仅需要手工匠人的坚守,更需要新生一代的继承和奋斗。花馍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体现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连接着历史文化长河与现代中华文明的桥梁,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新时代的青年要接过传统技艺的接力棒,积极创新与钻研,为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开辟新路径、贡献新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安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