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匠心筑梦突击队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借助AI科技赋能,构建"线上打卡+线下体验"的沉浸式文旅新模式。这支充满青春朝气的队伍正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在岭南大地上书写着科技赋能乡村建设的生动篇章。
从策划沙盘到时光褶皱
自6月份项目启动以来,匠心筑梦突击队拍摄组不断完善拍摄思路,从会议室“策划师”到街头“光影猎人”,始终用镜头记录着团队活动的全过程,对拍摄的素材进行梳理与剪辑,推文组成员用文字书写属于瓜岭古村的独特故事,最终以至美的视角将瓜岭村故事呈现给众人。
拍摄前期,三位指导老师组织成员们深度调研瓜岭古村,一方面熟悉瓜岭古村的整体环境,另一方面确定为瓜岭村量身定制的打卡小程序的十个打卡点。在充分了解当地情况后,成员们信心十足地扛起设备包,握紧分镜图,开始了对瓜岭村历史文化的探索。
正午烈日下,飞手操控无人机掠过宁远楼锈迹斑驳的铁吊桥,让这座“水上火箭碉楼”的倒影在瓜洲河面舒展如画;暮色四合时,摄影师俯身钻进麻石巷的斑驳光影,用长焦镜头捕捉祠堂门前摇扇阿婆的笑靥。每一帧构图间,都跳动着瓜岭古村传统文化,每一个镜头背后,都是对瓜岭古村最生动的诠释。
从像素蓝图到时光窖藏
「稳」韵流年
相机稳定器如行云流水般穿梭于瓜岭村11条麻石巷的“三纵八横”肌理间,以电影级运镜精准捕捉祠堂街道、骑楼小巷间流转的光影诗行;从晨曦中升腾的市井烟火,到暮色里摇曳的灯笼微光,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瓜岭古村独有的时光韵律。
「焦」刻时光
在指导老师的言传身教下,突击队拍摄团队以“匠心守艺,光影传情”为创作信条,在炎炎夏日里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团队成员们头顶烈日穿梭于古巷之间,70-200mm长焦镜头如同时光的放大镜,温柔抚过斑驳砖墙上每一道岁月的刻痕,用专业设备记录下瓜岭村的每一个动人瞬间。
「热」血匠心
突击队拍摄组不仅负责日常拍摄工作,还承担将视频素材进行剪辑的任务,将众多的素材进行整理,通过精湛的剪辑技术,让每个完美瞬间得以展现。然而,呈现这短暂几十秒视频并不简单,也不能一言两语描述,背后是多个日夜的挑灯夜战,是匠心筑梦突击队成员们的不懈坚持。
推文组始终跟随突击队成员的步伐,经过多次的调研,将所拍摄的照片与视频融入到推文中,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成员们不断改进文述,用心撰写,力图每一篇推文都能以精美的图文字呈现出来,并将推文与视频发布在媒体平台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到瓜岭村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以专业践行青春使命
这场光影与文化的邂逅,不仅是对传统村落的深情记录,更是新时代青年用创新思维守护文化遗产的生动写照。当数字技术遇见古老村落,焕发的是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
经过对1125张摄影作品、436段影像素材的反复甄选与艺术再创作,团队最终以独特的影像叙事手法,将瓜岭村五百年的文化积淀娓娓道来。从碉楼飞檐的剪影到河涌倒影的波光,从老人布满皱纹的笑靥到孩童嬉戏的身影,每一帧画面都饱含深情。更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沉睡的古建筑在云端“活”了起来,真正实现了“科技为笔,文化为墨”的乡村振兴创新实践。
青春筑梦,光影同行。匠心筑梦突击队拍摄组成员以“百千万工程”为实践舞台,充分发挥影视专业特长,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书写青春华章。团队成员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深入挖掘瓜岭古村文化底蕴,精心记录乡村振兴生动图景,用影像艺术展现岭南水乡独特魅力,以实际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镜头里定格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个个奋斗的故事;影像中传递的不仅是美感,更是一份份文化的自信。匠心筑梦突击队将继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壮阔画卷上,描绘出更加绚丽的时代色彩!
撰文 | 欧曼芸、李孟冰、王道宽
图片 | 金展铠、杨铭楠、曹嘉乐、彭庭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孟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