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相遇点亮童

发布时间:2025-07-27 00: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尹习欢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参加普安县童伴之家举办的“虫缘童行”昆虫科普活动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场由普安大学生春晖服务社与贵州大学昆协联合组织的活动,以“科学家故事+自然观察+艺术创作”的创新模式,为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场科学与艺术的盛宴。作为一名学生,我不仅从中收获了知识,更在活动细节中触摸到了科学精神的温度、艺术表达的魅力以及社会责任的力量。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科学家故事:在童心中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
   活动伊始,服务队员马正勇以生动语言讲述了我国昆虫学奠基人周尧的故事。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周尧如何跋山涉水采集标本、建立昆虫分类体系,甚至为科研奉献毕生心血。最令我震撼的是,周尧在野外考察时被蚊虫叮咬满身包却依然坚持工作的细节。这些真实而鲜活的场景,打破了科学家的“神化”形象,让孩子们意识到:伟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对热爱的执着与对困难的坚持。

在互动环节中,一名扎马尾辫的女孩脱口而出:“科学家原来也会被虫子咬得满身包啊!”这句童言引得满堂欢笑,却也道出了科学精神的本质——科研之路从无坦途,唯有脚踏实地、不惧艰辛方能抵达真理。周尧的故事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历:每当遇到难题时,总渴望一蹴而就,却忽略了“坚持”与“耐心”的重要性。科学家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提醒我科研之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图为马正勇讲解周尧的故事

二、自然观察与艺术创作:知识的多维表达与心灵的共鸣
    活动最独特的环节莫过于将昆虫知识转化为艺术创作。服务队分发绘画工具后,教室瞬间安静,只听见铅笔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孩子们低头专注描绘,将刚学到的昆虫形态、习性融入画作中。一名男孩勾勒的螳螂捕食蝗虫瞬间,线条流畅、姿态灵动,其观察力与表现力远超同龄人。

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是知识内化的绝佳途径。科学强调理性与逻辑,而艺术则赋予情感与想象力。当留守儿童将昆虫知识转化为画笔下的色彩与线条时,他们不仅巩固了所学,更在创造中释放了天性。这让我反思传统教育中“标准答案”的局限:知识不应仅停留在记忆与复述,而应通过多元表达方式激发思维,让学习成为心灵的共鸣。

图为儿童绘画的螳螂与蝗虫

三、春晖社与昆协的合作:知识反哺家乡的典范
    本次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离不开普安大学生春晖服务社与昆协的紧密协作。春晖社动员大学生返乡服务,昆协提供专业科普资源,二者合力将科学与艺术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儿童心中。这种“知识反哺家乡”的模式,让我看到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行动力。

作为学生,我们常困于“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的平衡。春晖社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答案:服务家乡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践行的日常。他们辅导留守儿童作业、策划科普课程、协调活动流程,每一步都彰显着对家乡的关怀。这让我意识到,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在学业之余,通过微小却持续的努力,为社会带来改变。

四、留守儿童眼中的世界:被忽略的闪光与亟待关注的需求
    活动中,孩子们对昆虫的热情与创造力令人惊叹。他们画作中的细节、发言中的洞察力,无不展现出乡村儿童未被开发的潜力。然而,留守儿童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亲子陪伴缺失等问题,仍如隐形的枷锁制约着他们的成长。

一名小朋友在分享画作时说:“我画的是会飞的蝗虫,因为它想找到妈妈。”这句简单的话语,让我瞬间意识到,艺术创作不仅是知识表达,更是情感投射。留守儿童对亲情与探索的渴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烈。这提醒我们,科普活动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用陪伴与关怀填补他们成长中的空缺。

五、对自身成长的启示:从参与者到行动者的转变
    参与本次活动,让我完成了从“旁观者”到“行动者”的角色转换。过去,我总认为社会责任是“长大后的事”,但看到春晖社成员与虫缘童行队员们组织活动的细致与热情,我意识到:改变无需等待,当下便是起点。

作为学生,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志愿活动、分享学习资源、关注弱势群体。每一次微小的行动,都可能成为他人成长路上的重要一环。此外,周尧的故事让我重新审视学术态度——科研不仅是追求成绩,更是对真理的敬畏与对社会的回馈。未来的学习中,我将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知识,以更广阔的胸怀思考其社会价值。

图为服务队与开心的儿童

结语:科学与艺术的相遇,照亮未来的路
  贵州大学昆协“虫缘童行”服务队的昆虫科普活动,是一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蒙。它让我看到:当科学精神以故事的形式扎根童心,当知识通过艺术表达绽放生命力,当青年以行动反哺家乡,改变便悄然发生。

留守儿童的眼睛里藏着未被发现的星辰,而我们的责任,便是成为点燃他们的火炬。未来,我愿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将所学化为力量,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不忘回馈社会,用行动诠释“知识反哺家乡”的真谛。期待有更多青年加入这场温暖的接力,让科学与艺术的萤火,照亮更多乡村儿童的未来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尹习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