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 “变量” 被比作肥牛卷、“循环” 成了反复涮煮的动作,炎刘镇的编程课突然有了牛油锅底的香气 —— 这是我们在 “编程‘麻辣烫’” 课堂上最生动的发现。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 “爱润童心・智慧启航” 实践团队的一员,我看着孩子们拆解出美食的食材,用于表示对应代码块时突然明白:技术祛魅的过程,从来都藏在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的褶皱里。(通讯员 何立足 凌兴)
图形化编程工具的拖拽操作本就像在 “拼食材”,而我们要做的,是给这些积木块裹上乡村儿童熟悉的 “烟火气”。把 “逻辑结构” 拆解成 “麻辣烫锅底”,将 “语句” 比作 “调味步骤”,不是为了简化知识,而是在搭建一座从味觉记忆到逻辑思维的桥。当孩子们盯着屏幕里的角色随指令跳动时,眼睛里亮起来的光,和他们描述 “先放蔬菜再放丸子才不会串味” 时的笃定如出一辙 —— 原来抽象的 “因果关系”,早就藏在他们每天帮家里做饭的经验里。
我们带领孩子们把编程概念拆成了 “麻辣烫配方”:变量是待选的食材,循环是反复涮煮的动作,调试像夹起一筷子尝尝咸淡。这不是为了有趣而做的包装,而是把代码符号翻译成孩子们掌心的温度 —— 那些在灶台边看奶奶煮面时就懂的 “先放油还是先加水” 的逻辑,突然在屏幕上有了新模样。我们使用的图形化编程工具没有复杂的符号,模块化操作就像 “给麻辣烫按口味搭配食材”,但比硬件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发现:技术不是遥不可及的魔法。这堂课的意义,远不止认识几个编程指令。当乡村孩子发现 “自己的想法能让屏幕动起来”,一种全新的自信会悄悄生长:原来我也能和那些 “懂电脑” 的人一样,用技术重新定义问题。
这些天的实践让我确信:科技课堂进乡村,从来不是把城市的知识直接 “搬运” 过来,而是找到一种 “翻译” 的智慧。就像我们后续要开展的中医药文化、非遗体验课程,本质上都是在寻找不同领域与乡村生活的 “接口”。当编程课的麻辣烫香气散去,留下的是更珍贵的东西:孩子们开始相信,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成为理解世界的起点,而那些藏在屏幕里、土地里、文化里的规律,都能被自己的思考重新定义。
这或许就是实践的意义 —— 我们种下的不是 “编程技能” 的种子,而是 “可迁移的想象力”。当孩子们意识到代码能控制角色,自然会想到:或许也能找到让稻子长得更好的规律,让家乡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技术祛魅之后,长出的是属于乡村的、带着烟火气的科技嫩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文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