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张子松、薛茗月)7月22日,神农架新华镇,湖北大学“润雨生花”支教团的课堂上,一群小学生的眼睛亮如晨星。近20名林区孩童在志愿者带领下,沉浸于“自然精灵蝴蝶”的奇妙世界。知识讲解、趣味互动与创意实践的融合,点燃了他们探索自然的热情火花,一堂妙趣横生的科普课就此展开。
生命之歌:破茧成蝶的奇妙旅程
课程以神农架珍稀的金裳凤蝶为引,志愿者借助课件,清晰勾勒出蝴蝶从一枚静卧的卵,到饕餮贪吃的毛毛虫,再到神秘蛹室中的蜕变,最终羽化成蝶的生命轮回。“卵是静静的躺着,毛毛虫在使劲吃,蛹蛹紧裹自己,蝴蝶要展翅飞翔!”随着志愿者的引导,孩子们纷纷起身,或蜷缩如卵,或扭动如虫,或挺立如蛹,或伸展双臂如蝶翼轻扬。一场生动的肢体演绎,让“完全变态发育”这个抽象术语,在林区孩童的心底扎下了具象而深刻的根苗。支教团负责人表示,这正是针对林区孩子亲近自然却缺乏系统认知的特点,特意设计的具象化教学。
▲图为志愿者展示蝴蝶标本
光影魔法:揭开蝶翼的色彩之谜
“蝴蝶的翅膀,原本竟是透明的!”当显微图片揭示这一奇妙真相时,孩子们不由发出阵阵惊叹。凑近观察斑斓的蝴蝶标本,他们亲眼见证了那细密如瓦的鳞片结构。志愿者娓娓道来:正是这些微小鳞片对光线的折射、反射,才造就了翅膀上流光溢彩的华服。在“山林寻蝶”的互动环节,拟态成枯叶的蛱蝶、隐匿于绿叶间的粉蝶,都未能逃过孩子们敏锐的眼睛。“这是大自然教给蝴蝶的隐身术呀!”一位孩子脱口而出的总结,印证了知识已悄然内化为他们观察世界的本能。
▲图为学生观察蝴蝶标本
微观探奇:指尖触碰的“活”科学
“蝴蝶的脚能尝味道,口器像卷曲的吸管!”志愿者手持精致的蝴蝶标本,引导孩子们近距离观察那对宝石般的复眼、灵敏的触角、独特的虹吸式口器。标本在孩子们的小手中轻轻传递,指尖小心翼翼地触碰翅膀,感受着那层细密鳞片带来的奇妙触感。疑问如溪流般涌现:“蝴蝶也会生病吗?”“它们能飞多远、飞多高?”充满童真的探究欲在小小的课堂里蓬勃生长。“把真实的标本带到孩子们面前,瞬间点燃了他们对身边常见蝴蝶的全新认知和好奇,这种自发的探究精神弥足珍贵。”一位志愿者感慨道。
▲图为志愿者持蝴蝶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蝶舞童心:用创意点亮知识的翅膀
课堂的高潮在“蝶绘自然”创作环节绽放。孩子们将所见、所学、所感,倾注于笔端。有的用连环画描绘“蝴蝶成长日记”,清晰勾勒卵、幼虫、蛹、成虫的蜕变节点,生命历程跃然纸上;有的则聚焦“蝴蝶的微观世界”,细致刻画复眼的晶格、触角的细节、鳞片覆盖的绚丽翅膀,课堂上的观察被生动还原。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旁,“保护蝴蝶,人人有责”的稚嫩笔迹清晰可见——科学的认知,已悄然催生出守护自然的幼芽。
▲图为学生进行作品绘制
▲图为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此次“自然精灵蝴蝶”科普课,是“润雨生花”支教团“点滴绿色”趣味生物课堂系列活动的一环。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播种,更是一场动手实践与艺术表达的融合体验,让科学的乐趣在探索与创造中无限延展。志愿者们表示,未来将持续深耕林区这片天然课堂,挖掘更多自然教育的宝藏,助力更多孩子在探索身边世界的旅程中,点亮科学思维的火种,让好奇与守护的翅膀,在神农架的青山绿水间自由翱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子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