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载沧桑 岁月百年传深情

发布时间:2025-07-26 22: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冉、孟德涛   阅读 2.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黄河九曲载沧桑 岁月百年传深情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与教育协同实践,用青春投身生态保护,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火燎原”社会实践队,聚焦“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践”任务,奔赴黄河流域沿岸九省附近村庄,以行动践行使命,探寻生态与教育协同之路。

实践开展前,团队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从生态、教育、经济等维度设计调研框架。查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明晰国家战略方向,同时研读生态保护、教育赋能相关学术成果,为实践确定目标。社会实践队队长通过分工和动员,组织队员梳理黄河流域九省生态教育政策差异与共性,走访组对接沿岸村庄、学校,确定76岁左右见证黄河变迁老人为重点采访对象,力求从代际视角洞察生态教育发展脉络。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进行宣讲。杨贻然 供图

踏入西纸坊村,76岁的王爷爷成为生态变迁的重要记录者。他回忆上世纪中叶,黄河水患频发导致生态脆弱,村民生态认知局限。195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此后国家治理力度渐增,可村民生态保护知识匮乏,初期治理效果受影响。随着时代发展,生态教育逐步融入乡村。村里组织生态讲座,播放黄河生态纪录片,王爷爷这辈人开始明白“保护黄河生态,就是保生存根基”。如今,黄河水清沙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兴起,生态教育成效显现。村里孩童能清晰讲述黄河生态保护知识,参与各种护河活动,生态保护意识从老一辈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新一代的主动践行。调研发现,西纸坊村生态教育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互动。生态改善吸引游客,为乡村教育注入资金,建设生态科普教室。学生参与生态实践,反哺乡村生态保护,形成生态保护、教育赋能和高质量发展的闭环。

沿黄河东行,团队在不同流域节点开展调研。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区,75岁的李奶奶讲述过去因生态教育缺失,砍树开荒从而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如今,当地推行生态课堂进乡村,邀请专家讲解水土保持知识,村民学会等高种植、林草间作,生态逐步修复。黄河下游生态农业区,77岁的赵大爷提及,生态教育助力农业转型。过去单一种植模式破坏土壤,现在通过生态培训,发展 “稻渔共生”,生态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不同区域虽生态问题各异,但生态教育滞后曾是共性痛点。如今,伴随国家战略推进,生态教育成为破解生态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团队对比九省实践数据,发现生态教育投入与生态质量改善呈正相关。生态教育普及度高的区域,村民生态行为更积极,生态产业发展更成熟,验证了生态与教育协同的实践价值。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采访。付天宇 供图

在黄河流域多所学校,团队探寻生态教育落地路径。某乡村小学将黄河生态纳入校本课程,学生调研黄河水质、绘制生态保护手抄报,把生态知识转化为护河行动。学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黄河生态小课题研究,学生参与水样检测、植被调查,生态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实践。

调研中,团队发现生态与教育协同仍存挑战。部分地区生态教育资源匮乏,乡村学校缺专业师资、缺实践场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偶有冲突,企业生态转型面临成本压力,影响生态教育投入意愿。针对问题,团队探索解决方案。在师资建设上,建议开展黄河生态教育师资培训计划,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培养生态 和教育复合型人才。从政策层面,呼吁完善生态教育保障机制,将生态教育纳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明确生态教育经费投入标准,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激发企业、社会组织投身生态教育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协同的生态教育生态。

社会实践队队员们深知,此次实践只是起点。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黄河流域发展,开展生态教育宣讲进乡村、黄河生态保护志愿行等活动,让青春力量在黄河流域生态与教育协同实践中延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命题,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火燎原”社会实践队以行动作答。从西纸坊村的生态变迁,到跨区域的教育实践,从问题反思到路径探索,青春身影融入黄河流域发展脉络。这份实践纪实,记录的不仅是黄河故事,更是青春投身国家战略的担当。(通讯员 李冉)

图为“星火燎原”社会实践队合影。李冉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德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