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启智 药香传习
夏日的阳光洒满乡间小路,一场以爱为底色、以艺术为桥梁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正悄然温暖着乡村的角落。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三下乡药香承韵育青苗社会实践队在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孟庄村开展了支教课程。
第一节课是美术课,实践队队员以“创意派对”为主题,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释放想象力的创作盛宴。实践队队员提前准备了彩纸、画笔、黏土、废旧瓶盖等丰富材料,鼓励孩子们围绕“心中的快乐派对”自由创作。有的孩子用黏土捏出“派对蛋糕”,有的用彩纸剪出“跳舞的小人”,还有的将废旧材料拼贴成“派对场景画”。课堂上,实践队队员不设固定模板,而是引导孩子们大胆表达想法,比如“给蛋糕加上星星蜡烛”“让小人穿上彩虹裙子”。课后,孩子们将作品布置成“创意展览角”,互相欣赏点评,在自由创作中体会到艺术的乐趣,也锻炼了动手与想象能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给孩子们讲解“创意派对”的创作方法 摄影:刘宝硕
美术课结束后,实践队队员为让孩子们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第二节开设了“认识中药”课。实践队队员带来了艾草、薄荷、金银花、枸杞等常见中药实物,通过“看外形、闻气味、听故事”的方式展开教学。先让孩子们观察药材的颜色和形状,亲手触摸艾草的叶片、薄荷的绒毛;再讲解每种中药的简单功效,比如“薄荷能清凉解暑”“金银花可以泡水喝”;还分享了“神农尝百草”的小故事,激发孩子们对中药的兴趣。课堂上,孩子们好奇地提问“艾草为什么有香味”“枸杞是不是水果”,在互动中初步建立了对中药的认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孩子们讲解每一味中药的特点 摄影:董凯宇
下午的课程聚焦艾草锤的讲解与制作。第一节课是艾草锤的制作方法。承接中药课对艾草的认知,这节课聚焦“艾草锤制作讲解”,为动手实践打下基础。实践队队员先介绍艾草锤的传统用途——“驱蚊、按摩、安神”,再通过视频展示艾草锤的制作流程。讲解中,详细演示了“挑选艾草(去杂质、留叶片)”“晾晒艾草(阴干更保药效)”“包裹艾草(用棉布固定形状)”“缝制锤身(边角收紧防漏)”等关键步骤,还强调了使用剪刀、针线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孩子们认真记录步骤要点,不时举手询问“艾草要晒多久”“棉布怎么包才不会散”,课堂上充满了对传统手工艺的好奇与期待,为下一节课的动手制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孩子们讲解艾草锤的制作方法和功效 摄影:刘宝硕
最后,实践队队员为孩子们开启实践课程。孩子们带着第三节学到的知识,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艾草锤。实践队队员提前准备好晒干的艾草、棉布、棉线和剪刀,分组发放材料后,巡回指导孩子们操作:有的小组专注地整理艾草,确保叶片完整;有的小心翼翼地将艾草塞进棉布,慢慢捏出锤子形状;还有的互相帮忙穿针引线,认真缝制边缘。过程中,孩子们遇到“艾草塞不紧”“线缝歪了”等问题,在实践队队员的引导下耐心调整。当一个个带着艾草清香的小锤子完成时,孩子们兴奋地互相展示,有的说“要送给妈妈按摩”,有的说“挂在床头驱蚊”。这节课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传统手工艺技能,更在实践中体会到“付出劳动收获成果”的快乐,让中医药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生活。
▲图为孩子们快乐的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艾草锤 摄影:刘昕焱
本日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四节课从创意艺术的自由发挥,到中药文化的初识初探,再到传统艾草锤的“讲解+实践”深度体验,形成了“兴趣启蒙—知识认知—技能学习—实践收获”的完整链条。孩子们在课堂上既释放了创造力,又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每一份作品、每一次提问、每一个专注的瞬间,都让支教课堂充满了成长的印记与文化的传承之美。
指导老师:时彦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