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全民族抗战胜利80周年与新中国成立76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为深刻体悟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智慧、“军民同心,所向披靡”的制胜密码,以及“功著沂蒙”的牺牲奉献精神,从而汲取奋进力量,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坚定新时代青年的历史担当与报国信念。2025年7月25日,山东理工大学“红脉探行,青志逐光”社会实践团踏入临沂华东野战军纪念馆进行调研学习。
纪念馆的前三个展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厉兵秣马,全面备战”、“奋起自卫,初露锋芒”——如同一部气势磅礴的序曲,清晰勾勒出解放战争初期风云激荡的战略图景。当社会实践团成员们驻足于展示“华野诞生,功著沂蒙”的展区前,凝视着那些定格在艰苦岁月里的影像资料,沂蒙大地的特殊意义
如惊雷般击中内心。展柜中简朴至极的指挥用具、战士们脚上磨损严重的草鞋,无声诉说着“小米加步枪”背后的钢铁意志与非凡智慧。队员王泓博的目光久久停留在一份泛黄的支前统计册上:“‘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这绝不是口号,纪念馆里每一件支前物品都在诉说沂蒙人民与军队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让实践团成员真正理解了‘军民同心’为何能成为制胜密码。”
当实践团成员们步入“功勋卓著,群星灿烂”的英烈厅,璀璨星河般的将帅照片与朴实无华的普通战士遗物交相辉映。一面布满弹孔的战旗,一封字迹斑驳的绝笔家书,一把卷刃的大刀……这些静默的展品在年轻学子心中激起惊涛骇浪。队长杨艳雯在一位普通战士的日记本前久久驻足:“‘为了胜利,为了明天,死又何惧’——这朴素的句子重若千钧。他们中许多人连名字都未能留下,却以血肉之躯铺就了今日的坦途。唯有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的星辰大海。”穿越八个展区的烽火记忆,实践团成员们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精神跋涉。纪念馆内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与生动的场景复原,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历史之门,让年轻的心灵得以触摸到那段艰苦卓绝岁月里最滚烫的脉搏。
当实践团成员们怀揣着纪念馆内激荡的烽火记忆与沉甸甸的思考走出大门,天空仿佛也感知到了这份历史的厚重与心灵的激荡,原本晴朗的天空下起磅礴大雨,冲刷着纪念馆古朴的砖墙上,也镌刻着每一张年轻而坚毅的脸庞。他们更加真切地领悟到,革命先辈们所战胜的,是远比自然风雨残酷千百倍的生死考验;他们所依靠的,是坚如磐石的信念、无惧牺牲的勇气和紧紧依靠人民的伟力。
当风雨渐歇,云层透出微光,实践团成员们虽浑身湿透,但眼神却比来时更加清澈、坚定。回望在烟雨朦胧中肃穆矗立的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它仿佛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灯塔。这场大雨,将纪念馆内汲取的红色养分深深地浇灌进了他们的心田,让“红脉探行”的信念更加牢固,让“青志逐光”的志向更加炽热。他们知道,未来的征途上,无论是学术的攀登、社会的实践,还是人生的历练,都难免遭遇风雨。但此刻,沂蒙的雨、历史的魂、先烈的志,已融入他们的血脉——风雨兼程,步履不停,新时代青年的逐光之路,正从这片被英雄热血和磅礴雨水共同浇灌过的红色土地上,坚韧地延伸向远方。他们湿透的背影,在雨后初霁的微光中,仿佛也化作了一颗颗被暴雨洗亮的星群,准备在时代的苍穹下,发出属于自己的、坚定而明亮的光。
历史的回响从未止息,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经过半日的参观学习,实践团成员们对于华东地区的革命历史有了全面的认识,感悟到英雄先烈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同时意识到青年大学生应继承发扬红色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以青春力量勇于承担时代责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山东理工大学“红脉探行,青志逐光”实践团在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所汲取的信仰之力,必将转化为新时代青年“逐光”前行的磅礴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晨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