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院建筑信息学院瑶岭茶韵实践队赴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永梅村蒙峒古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

发布时间:2025-07-27 00: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晓红   阅读 8.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王晓红)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大学生投身乡村发展实践,2025年7月,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信息学院“瑶岭茶韵”实践队师生一行13人,于2025年7月赴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永梅村蒙峒古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广东建院建筑信息学院瑶岭茶韵实践队出发前合照

这支年轻的队伍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向往与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忱,在这座百年古村中探寻壮瑶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重点挖掘并推广蒙峒古村特色紫苏茶及山楂系列茶产品(包括山楂芽茶、果茶、叶茶等),借助网络平台发布宣传视频以及推文等模式助力蒙峒古村紫苏茶以及山楂系列茶的销售推广,用青春力量为地方发展赋能。

▲图为山楂果树

▲图为正在晾晒中的山楂果

▲图为瑶岭茶韵实践队队员手捧紫苏叶

初识古村风貌 触摸文化根脉

活动首日,实践队便被蒙峒古村的独特韵味所吸引,开启了古村风貌探访之旅。作为连山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壮瑶混居村落之一,这里完好留存着壮族干栏式建筑、瑶绣工坊、壮族歌堂等多项非遗文化遗产。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村民访谈,直观感知壮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特别是对县民宗局局长的专访,更全面地了解了连山壮瑶民族历史和文化概况,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认知基础。

▲图为壮族干栏式建筑

▲图为实践队指导老师与队员们对县民宗局负责人的专访

聚焦特色茶产业 共话发展新路径

实践初期,实践队聚焦当地核心资源——特色茶产业(山楂茶、山楂芽茶、果茶、紫苏茶等),通过文献查阅与实地走访,系统梳理了古村历史文化脉络及产品现状。团队与永梅村委、古村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围绕山楂系列茶饮(涵盖芽茶、果茶、叶茶)进行了专项座谈,就产品定位、销售渠道拓展、包装设计升级及品牌建设等关键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共同探讨产业规范化、市场化发展路径。同时,队员们深入村民家中,聆听茶产品相关的民俗故事,详细了解传统茶叶种植、采摘、制作技艺。

▲图为瑶岭茶韵实践队指导老师与队员们访谈永梅村村支书

▲图为瑶岭茶韵实践队队员对村民进行采访

体验茶饮制作 传承古老智慧

实践队队员在村民指导下,亲身体验了紫苏茶的采摘与古法制作全过程。在紫苏种植地,学习掌握采摘新鲜、叶肉饱满叶片的技巧。随后,全程参与鲜叶摊晾(依日光调整节奏至脱水变绛紫)、按古方配比加入红糖黄姜、搅拌融合等关键工序,最终制成风味独特的紫苏茶。据了解,这一制作工艺由当地祖辈口耳相传,凝聚着壮瑶儿女世代积累的生活智慧,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的价值与传承意义。

▲图为村民娇姐为实践队队员们讲解采摘要

▲图为冲泡好的紫苏叶茶

运用新媒体力量 助力文化与产业传播

实践队队员们充分发挥信息传播专业优势,实践队精心策划并制作了7个展现蒙峒古村自然与人文之美的短视频,撰写多篇宣传推文。通过微信视频号、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矩阵进行广泛传播,视频点击量、报道阅读量均已过万,清远日报、大学生云报为实践队作了报道,有效提升古村知名度。

团队还专门为蒙峒古村制作了长宣传视频,重点传播壮族瑶族的民俗文化以及紫苏茶、山楂茶等特色产品,旨在提升公众对古村文化与特色产业的认知度,为拓宽产品市场、促进产业发展搭建线上桥梁。

收获实践感悟 续写青春担当

经过几个昼夜的“白天下田头,晚上画图”的努力,实践队已完成紫苏叶茶和山楂茶饮的包装设计并交给蒙峒古村旅游服务公司,后续将根据实际需求并秉持创新精神,致力于设计融合地方文化底蕴与市场潮流的茶叶包装,使其成为传播壮瑶故事的“移动名片”。队员们乐意通过持续努力,助力承载壮瑶文化的特色茶产品走出大山,开拓更广阔市场,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持续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瑶岭茶韵实践队队员们为其设计的紫苏叶茶茶包装

▲图为瑶岭茶韵实践队队员们为其设计的山楂系列茶茶包装

总的来说,广东建院建筑信息学院瑶岭茶韵实践队较好完成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目标,在文化调研、产业研究、技艺体验、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有效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了蒙峒古村的乡村振兴事业,在乡村的田野上写下了青春的特别篇章。

撰文:王晓红

图片:王晓红

审核:邓世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晓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