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回馈社会的初心,我有幸参与了普安大学生春晖服务社联合贵州大学昆协“虫缘童行”服务队在童伴之家举办的“探索自然·点亮童年”主题活动。这次活动以蝴蝶标本制作为载体,将艺术创作与科学探索深度融合,为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场充满童趣与教育意义的奇妙之旅。作为参与者,我不仅亲身体验了标本制作的乐趣,更在过程中收获了深刻的感悟,对青春责任、乡土情怀与教育创新有了全新的理解。
一、艺术与科学的碰撞,点燃童心的创造力
活动伊始,我被服务队员与孩子们默契协作的场景深深打动。第三和第四小组的相框标本制作环节,看似简单的蝴蝶固定与装饰,实则蕴含着艺术与科学的平衡。服务队员细致讲解标本固定技巧,孩子们则用彩色花朵、画笔为蝴蝶构建梦幻背景。当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蝴蝶好像真的在飞”时,我意识到,这种创作并非单纯的手工劳动,而是将自然之美转化为心灵的想象。科学需要严谨,而艺术赋予情感——当二者结合,枯燥的知识便成了生动的故事。这让我联想到学习中常见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此次活动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范例:用趣味实践唤醒理论认知,或许能让更多孩子爱上科学。
第一和第二小组的玻璃罩昆虫微景观制作更是一场跨学科的挑战。蓝色卡纸模拟湖泊、热熔胶塑造水面、苔藓铺就草地……每一步都需要精确操作与创意发挥。服务队员耐心示范热熔胶的使用,孩子们则像小工程师般专注搭建。当蝴蝶标本被固定在树枝上时,仿佛真在栖息展翅,这种“以假乱真”的艺术化处理,让我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一位小朋友骄傲地展示作品,说蝴蝶可以在“河里喝水”,这份童真视角下的科学想象,正是教育最珍贵的火花。
二、乡土情怀的浸润,唤醒青年反哺家乡的使命感
活动始终贯穿“春晖精神”——青年学子反哺家乡。作为大学生,我们常将“回报社会”挂在嘴边,但如何将这份宏愿落到实处?此次活动给了我启示:从最微小的乡土实践做起。无论是带领留守儿童制作标本,还是教导他们垃圾分类,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家乡需要我”的责任感。活动中,春晖社骨干郭振秀带领孩子们整理工作台、清扫材料,这种“从小事做起”的劳动教育,远比口号更有效。一名孩子主动将废弃材料分类时,我意识到:真正的责任感不是被灌输的,而是在行动中自然生长的。
更令我动容的是,活动将标本制作与乡土文化结合。蝴蝶作为自然符号,其翅膀上的斑斓花纹本身就是家乡的生态缩影。当孩子们用家乡的花朵装饰标本边框,用画笔描绘熟悉的自然场景时,他们不仅创造了艺术品,更是在构建对乡土的情感联结。这让我反思: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扶持,更需要文化认同的培育。青年一代若能以文化创新为纽带,或许能为家乡注入更持久的生命力。
三、寓教于乐的实践,重塑教育创新的认知
传统教育常将知识传授局限于课堂,而此次活动彻底颠覆了这一模式。服务队员全程以“引导者”而非“教师”的身份参与,鼓励孩子们自主尝试、大胆想象。在微景观制作中,队员并未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布局,而是启发他们思考:“蝴蝶的生活环境需要什么?”这种问题导向的引导,让学习变成了一场探索游戏。当孩子们用苔藓铺出草地、用石子堆砌假山时,他们不仅掌握了标本制作技能,更培养了观察自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活动中的团队合作亦令我印象深刻。不同小组需要协同完成作品,过程中难免出现意见分歧,但服务队员始终强调“协作精神”。一位孩子因花朵粘贴位置与同伴争论,最终在队员引导下达成共识——这让我看到,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社会能力的培养。这种寓教于乐的实践,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应是激发潜能、塑造人格的过程,而非机械的知识输入。
四、青春力量的延续,点燃乡村振兴的希望
活动尾声,服务队表示将持续开展此类公益项目,这让我对青春价值的实现有了新的理解。乡村振兴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力,而“虫缘童行”正是以微小的公益行动播种希望。蝴蝶标本或许只是短暂的创作,但孩子们在过程中培养的科学兴趣、艺术审美、责任感,将在未来生根发芽。作为参与者,我深刻体会到: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当无数青年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家乡的实践,便能汇聚成改变乡土面貌的洪流。
结语:以青春之翼,筑梦乡土星空
这次活动于我而言,不仅是技能的学习与情感的触动,更是一场思想的觉醒。它让我明白:作为学生,我们的价值不仅在于书本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将所学回馈社会;作为家乡青年,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享受发展成果,更要成为推动进步的参与者。蝴蝶标本的制作过程,恰似青年成长之路——需要耐心雕琢技艺,更需要为翅膀注入乡土情怀的斑斓色彩。
未来,我期待更多青年加入这样的公益实践,用创意点亮童心,用行动反哺乡土。让我们以青春之翼,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绘出璀璨的星空——这,便是此次活动给予我最珍贵的心得与信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尹习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