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清远阳山县小江镇下坪村,暑气渐浓,却挡不住关爱与守护的脚步。近日,下坪小学迎来了两场意义非凡的公益活动 —— 由 “EYE 民心” 青年突击队开展的眼健康关爱行动,以及天一急救团队带来的急救技能培训。两场活动以 “明眸护心” 为核心,从守护视力健康到传授生命技能,为乡村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筑起了双重保障。
明眸行动:让每双眼睛都能清晰望世界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不能让这扇窗蒙上灰尘。” 在 “EYE 民心” 青年突击队的组织下,一场别开生面的眼健康守护行动率先在下坪小学拉开帷幕。队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科普资料和互动游戏,将枯燥的护眼知识变成了孩子们乐于接受的 “成长礼物”。
在眼健康课堂上,“EYE 民心” 青年突击队结合生动案例,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近视形成的原因、日常护眼的实用技巧以及科学用眼的重要性。从正确的读写姿势、合理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到坚持做眼保健操、保证充足户外活动,医护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们易于接受的内容。现场还进行了视力小测试,让学生们直观了解自己的视力状况,增强护眼意识。活动中,同学们积极提问,就日常用眼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队员深入交流,纷纷表示要把学到的护眼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随后,“EYE 民心” 青年突击队联合爱尔眼科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全校学生开展了视力筛查。从远用视力检测到电脑验光,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队员们耐心引导学生排队,轻声提醒 “不要眯眼睛”,医护人员则仔细记录数据,对视力异常的学生及时给出建议。“乡村孩子的户外活动虽然多,但电子产品使用不当、读写姿势不规范等问题仍需关注。” 突击队指导老师宋竹景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筛查和科普,让孩子们从小养成护眼习惯,让每双眼睛都能清晰望向远方。”
护心行动:把救命技能教给每个孩子
“如果有人突然晕倒,我们该怎么办?” 天一急救团队的讲师刚抛出问题,下坪小学的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有的孩子说 “要打电话”,有的说 “要摇醒他”,而讲师接下来的讲解,让大家明白了 “正确的急救动作能救命”。
这场急救培训是 “EYE 民心” 青年突击队特意邀请的 “加餐课”。天一急救的讲师们带着专业模拟人教具,用生动的案例和互动演示,为孩子们打开了急救知识的大门。“判断意识时要拍肩膀、大声喊,记住‘轻拍重喊’四个字!” 讲师一边说,一边俯身模拟 “呼唤患者” 的动作,孩子们跟着模仿,原本严肃的知识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在心肺复苏(CPR)实操环节,孩子们分组围在模拟人旁,跃跃欲试。“按压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要 5-6 厘米,频率是每分钟 100-120 次。” 讲师手把手纠正着每个孩子的动作:“手要伸直,用身体力量压,不是用手臂!” 四年级学生小宇一开始按压时力度不够,讲师蹲在他身边示范:“想象这里有一颗需要被‘唤醒’的心脏,用力要均匀。” 经过几次练习,小宇逐渐掌握了要领,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教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讲师现场演示了 “开机、贴电极片、按提示操作” 的流程,强调 “即使是孩子,只要按步骤做,也能成为救人的小英雄”。孩子们轮流上前操作,在 “滴声提示” 中完成模拟电击,虽然略显紧张,但眼神里满是认真。“原来这个机器会‘说话’,跟着它做就对了!” 六年级的小辉说,“以后遇到有人晕倒,我再也不会只会慌神了。”
双向守护:让关爱在乡村生根发芽
两场活动虽主题各异,却怀揣着共同的初心 —— 以专业力量填补乡村健康服务的空白。活动现场,“EYE 民心” 青年突击队的成员们始终活跃在一线:眼健康活动中,他们一边维护现场秩序,一边耐心解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类疑问,确保活动有序推进;急救培训时,他们又变身 “助教”,协助天一急救讲师分发教具、引导学生练习,成为专业教学的有力补充。“看到孩子们眼睛里的好奇和认真,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 突击队队长卢岳武说。
天一急救负责人文全则对乡村孩子的学习能力印象深刻:“他们虽然接触急救知识少,但学得快、记得牢。这些技能现在可能用不上,但总有一天,或许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他表示,乡村医疗资源相对有限,让孩子们掌握基础急救技能,相当于为整个村庄埋下了 “生命种子”。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护眼口诀和急救步骤,有的还画下了模拟人、AED 设备的简笔画。“我要把 CPR 步骤教给爸爸妈妈,还要提醒他们少看手机保护眼睛。” 小婷的话道出了活动的深层意义 —— 这些知识不仅守护了孩子,更将通过他们传递给家庭,成为乡村健康生态的 “星星之火”。
从明亮双眼到守护心脏,下坪小学的 “明眸护心” 双行动,用专业与爱心为乡村孩子编织了一张温暖的保护网。正如 “EYE 民心” 青年突击队与天一急救团队共同期待的那样:愿每双眼睛都能清澈望世界,愿每个生命都能被妥善守护,让健康的种子在乡村大地上持续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撰文:卢岳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