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陈基城)近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灯芯之语·草编非遗”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道山西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瓦白墙间流动着盛夏的生机,也迎来了一群带着热忱与蓬勃的青年——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15名学子,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展非遗文化魅力,绘乡村振兴蓝图”为旗,踏响了一场联结传统与现代、深耕乡土与青春的实践之旅。他们用调研丈量乡野肌理,用课堂播撒智识火种,用宣讲疏通政策脉络,更以赤子之心,为灯芯草非遗编织这颗“文化遗珠”拭去蒙尘,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添染了一抹鲜亮的青春色彩。
▲图为突击队出征前合影
靶向调研:以脚步为笔,绘就乡村“需求图谱”
实践之始,团队便以“察实情、谋实策”为要,锚定乡村发展的关键命题深耕细研。穿巷入户间,队员们手持问卷,既是政策认知的“调研员”,也是非遗现状的“记录者”。针对广东省学生资助政策与生源地助学贷款,他们细致叩问村民的知晓度与困惑点,为政策精准落地攒集“民情数据”;围绕灯芯草非遗草编挤艺,他们深挖村民对这项“指尖艺术”的熟悉度、传承意愿与发展期待,在一页页访谈记录和调查问卷中,勾勒出传统技艺从田间到指尖的流转轨迹,也触摸到非遗传承的痛点与潜力。调研不是简单的信息采集,而是一场与乡土的深度对话——队员们在老屋檐下听故事,在田埂边记需求,让每一份数据都带着泥土的温度,为后续实践锚定了精准坐标。
▲图为突击队实地调研合影
筑梦课堂:以热忱为墨,点亮童心“七彩星河”
为让乡村儿童的暑期绽放更多光彩,团队精心打造“七彩假期”支教矩阵,将知识传递与文化浸润熔于一炉。趣味手工课上,扭扭棒与彩纸在孩子们指尖流转,变成一个个承载想象的小世界;漆扇课上,队员们讲解如何制作漆扇,孩子们认真聆听亲身试验,让传统美学在扇面悄然生长;象棋课里,楚河汉界间的攻守之道,不仅是棋艺的传授,更是“落子无悔”的品格熏陶。尤为关键的是防溺水安全教育课,队员们以情景模拟、案例剖析织密“防护网”,让安全意识深植童心。课堂内外,队员们既是师长,亦是伙伴,用耐心浇灌成长,让知识的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
▲图为突击队漆扇课堂结束后合影
非遗焕新:以匠心为引,激活灯芯草的“传承密码”
灯芯草摇曳的田埂,藏着山西村最深的文化记忆。为让这项濒临失传的草编技艺重焕生机,团队循着经纬纹路,开启了一场“非遗活化”的探索之旅。他们专访灯芯草协会会长、副会长与非遗传承人,在老艺人的讲述中,打捞技艺的历史渊源。从田间割草、泡水、取芯到编织成形,每一步都凝结着代代相传的智慧;在亲手学习草编的过程中,队员们体悟灯芯草交织的巧思,感受“一草一结”里的乡土情怀。不止于记录与学习,团队更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联系有意向的创业者与设计者策划体验活动,让这项古老技艺走出作坊、走向年轻群体,在青春力量的托举下,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鲜活载体。
▲图为突击队于民俗馆学习场景
多维走访:以倾听为镜,照见乡村的“多元肌理”
乡村的故事,藏在每一扇推开的门里。团队走进困难家庭,俯身倾听生活的难处与期盼,在细碎的倾诉中记录真实需求,为后续帮扶积累温暖注脚;与当地咖啡店经营者围坐交谈,他们聚焦“非遗+文创”的可能性,探讨如何让非遗融入现代消费场景,让传统技艺成为乡村产业的“新引擎”。从柴米油盐到产业蓝图,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队员们在倾听中读懂乡村的坚韧,也更清晰地认知到: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既要脚沾泥土,更要眼望远方。
▲图为突击队于灯芯草协会研学后合照
当实践的脚步暂歇,山西村的灯芯草仍在风中轻摇,孩子们的笑声还回荡在操场。这场跨越城乡的青春实践,既是一次对非遗传承的“守正创新”,也是一场对乡村振兴的“躬身作答”。广东工贸学子以调研为基、以教育为翼、以文化为脉,在乡土间书写着“知与行”的答卷。未来,这份实践的星火必将燎原——让非遗的薪火在青春手中延续,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脚踏实地中铺展,这便是青年与时代最动人的对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基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