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楚宪靓 罗旭)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濛江街道司蒙村,“黔乡智治,花韵司蒙”实践队通过为期一周的深入走访,与老党员、返乡创业者、花农、青少年等不同群体展开对话,记录下乡村振兴中的鲜活故事与时代变迁。从一座桥的升级到电商的蝶变,从老党员的初心到青少年的梦想,这些声音汇聚成司蒙村发展的生动注脚。
图为“黔乡智治,花韵司蒙”实践队在村口的合影
一、桥与时代:老党员的初心与坚守
85岁的老党员程爷爷是司蒙村变迁的“活历史”。在他的记忆中,村口的桥从几根木头搭建的便桥,到石桥,再到如今坚固美观的水利大桥,每一次升级都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你们赶上好时代了啊!”爷爷感慨道,“多亏了党的政策,现在才能不愁穿、不愁喝。”作为党员,他亲眼见证了村子从饥荒岁月到丰衣足食的转变,而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正是共产党人最朴素的初心。
图为程爷爷在为队员们讲述司蒙村发展历程
同样令人动容的,是88岁的退伍军人李伯香老人。他曾在抗美援朝胜利后驻守鸭绿江,如今虽年迈,却始终心系村庄发展。“村委是最小的政府,但党的政策在这里落地生根。”老人对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路通了、灯亮了、产业兴了。临别时,他抬手敬了一个军礼,那一刻,历史的厚重与青年的责任在蝉鸣声声的小院中交汇。
图为李伯香老人为队员讲述他的军旅生涯
二、产业振兴:从泥土到云端的新农事
在司蒙村的花田里,传统农业正与数字经济碰撞出火花。花卉苗木老板娘修姐的绣球花曾因销路狭窄而“丰产难丰盈”,如今通过电商平台,她的花“绽放在天南海北陌生人的阳台”。从“网盲”到熟练运营,修姐的创业故事是乡村产业转型的缩影。然而,并非所有花农都如此幸运。田间劳作的嬢嬢们仍面临客源稀少、价格压低的困境。“花开得再好,没人来看、没人来买,心里也慌。”她们的期盼,正是乡村振兴亟待破解的课题。
图为电商老板娘修姐为访谈员讲述她的电商经验
返乡创业者吴老板和班老板则通过农家乐探索差异化发展。吴老板借助抖音团购拓展客源,班老板以特色菜品赢得口碑。他们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需要政策引领,更需要实干家的创新与坚持。
三、文化传承:布依族奶奶的乡愁与新生
在一位布依族奶奶的家中,实践队员听到了濒临消失的乡音。婆婆穿上手织的青花围兜,唱起古老的歌谣,那些“陌生的腔调”是民族文化的最后回响。“布依族的语言在这一带已经失传了,”婆婆的叹息中,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忧虑。如何让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延续,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命题。
图为司蒙村两位农家乐经营者接受访谈员采访
四、青春力量:青少年的梦想与村庄的未来
司蒙村的青少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小学生程同学再也不用像父辈那样“天没亮赶路”,村里的“26度温馨港湾”活动室和暖心书屋丰富了课余生活。高考应届毕业生们则展现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希望你们成为八九点钟的太阳!”李伯香老人的寄语,正是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图为村里的应届高考生接受访谈员采访,畅聊人生大学
五、基层治理:罗支书的“治村之道”
村支书罗支书以“服务村民、促进发展”为使命,通过民主议事机制让村民成为村庄“主角”。但他也坦言,人才短缺是最大瓶颈:“青壮年外流,村庄缺乏创新活力。”如何吸引人才返乡,成为司蒙村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图为村支书罗万平接受访谈员采访,讲述基层治理经验和经历
从木桥到电商,从乡音到青春,司蒙村的每一段故事都折射出乡村振兴的复杂与生动。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倾听记录真实,而这些声音汇聚成的,不仅是一份访谈合集,更是一幅“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振兴蓝图。正如老党员所言:“发展不是空洞的数字,是饭碗里的白米饭,是脚下的水泥路,是村民脸上的笑容。”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与未来正由无数平凡人的奋斗共同书写。
撰文 | 楚宪靓 罗旭
图片 | 龙玉兴 尹璇钊 徐立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楚宪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