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童心绘情绪,“青禾”课堂解心结——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童行六艺,乡伴青禾”社会实践队教古镇孩子学会情绪表达

发布时间:2025-07-26 19: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艺 罗梦涵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赵艺、罗梦涵)在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情绪表达与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缺乏系统引导。许多孩子因家庭陪伴缺失、教育资源有限等原因,习惯将情绪压抑心底,或通过不当方式宣泄,长期可能影响其性格发展与社交能力。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童行六艺,乡伴青禾”实践团队在调研中发现,赵化古镇的留守儿童占比近40%,部分孩子存在“情绪词汇匮乏”“遇烦恼沉默回避”等现象。

为此,7月14日团队结合心理学与艺术疗愈方法,设计“情绪小课堂”,以游戏、绘画等儿童易接受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建立情绪认知框架,让每一份欢喜与烦恼,都能长出被理解的形状。

“成长的台阶”起步,心事有了形状

小朋友上台分享自己的烦恼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明明不想生气,却忍不住皱起了眉头?”课堂一开始,团队成员以“成长的台阶”为喻,轻轻叩开了孩子们的思绪。“生活中的烦恼从何而来?”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从“不开心”到“有点闷”,那些曾经说不清的情绪渐渐有了名字和形状。为了营造安全的分享环境,团队与孩子们定下“真诚分享、认真倾听、尊重接纳”的约定,如同推开古镇老屋的木门,让彼此的心灵之光得以交汇。

“女巫的毒药”里,藏着会发光的解药

在"女巫的毒药"游戏环节,孩子们化身为情绪小侦探,用稚嫩的笔触描绘着内心的情感世界。彩色的画纸上,愤怒的线条交织成被打断说话的委屈,孤独的星光散落在纸角。二十四张写满心事的纸条,如同二十四颗包裹着不同滋味的糖果,在孩子们手中传递、展开,让每一种情绪都找到了表达的出口。

小朋友举手分享自己感受

当“隐藏女巫”的“毒药”被“品尝”时,孩子们踊跃分享自己的感受。一个小女孩低声诉说着因绘画被嘲笑而搁置的画笔,话音未落,身旁的男孩便献上温暖的鼓励。教室里响起阵阵掌声,烦恼如同墙角的青苔,在理解与共鸣中焕发新生。

把情绪写成诗,把家乡讲成糖

活动尾声,孩子们意犹未尽,纷纷分享自己的情绪调节小妙招。“紧张时数古镇的灯笼”“被比较时想想自己会爬树”……这些带着赵化镇气息的办法,比任何道理都更生动。志愿者与小朋友分享情绪

在"我想对你说"的环节中,一张张纸条记录着孩子们最真挚的情感流露。有人将快乐比作夏日里的一碗甜凉粉,有人怀念老茶馆里爷爷们下棋时递来的花生,更有孩子骄傲地写下自己五年来的成长——终于学会不再将难过深藏心底。

一名因未抽中游戏而失落的孩子,在团队成员的安慰下破涕为笑:“你看那棵老黄葛树,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位置,你的小情绪也是呀,我们一直都在听呢。”

志愿者送小朋友放学

夕阳把明月楼的影子拉得很长时,孩子们攥着写满字的纸条跑远了,笑声惊飞了檐下的燕子。在赵化古镇的这一天,团队未教授深奥的道理,却与孩子们共同领悟:情绪从不是需要藏起来的秘密,就像古镇会有晴天也会有雨天,晴时晒谷,雨时听风,都是好时光。而那些写在纸上的心事、游戏里的惊呼,早已和古镇的蝉鸣、竹影一起,酿成了这个夏天最清透的记忆,在未来绽放成花。

此次“情绪小课堂”不仅为赵化古镇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温暖的表达空间,更通过互动游戏和艺术创作,帮助他们学会识别、接纳和管理情绪,培养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留守儿童和当地儿童感受到被倾听与理解的温暖,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同时,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童行六艺,乡伴青禾”实践团队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高校社会责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乡村关怀,为古镇的夏日增添了一抹治愈的色彩。

撰文 |赵艺 罗梦涵

图片 | 胡雅晴

审核 | 赵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7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