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刘轶浛、王迪)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指引之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筑牢民族文化之基的关键举措,更成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2025年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河滨路社区,聚焦“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主题,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的形式,探寻非遗文化在基层社区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挖掘地方优秀非遗文化在五育融合中的独特价值,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图为社区展柜内陈列的非遗作品
河滨路社区的展柜里,一件件纹路精巧的编织作品、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绘画、一个个灵动鲜活的剪纸作品,无声诉说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据社区徐书记介绍,社区非遗课程推出“长期+短期”的双规教学模式:面向成人开展的523公益课堂,通过系统化课程与小班制模式,免费教学剪纸、农民画、编织等技艺,让居民从零基础成长为独立创作的爱好者;针对青少年的“向日葵”课堂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播撒文化种子,孩子们在剪纸、面塑、腰鼓等课程中,触摸传统、释放创意。这种“非遗+公益”的模式,让非遗传承从曾经的“小众兴趣”变成居民共同参与的文化生活,在社区烟火中焕发新生。
在访谈过程中,徐书记动情地提及黄河“纤夫精神”——以坚韧破万难、以团结抗风险,这一精神不仅镌刻在历史长河之中,更成为非遗传承的精神内核。作为黄河入陕第一县,府谷人与这条母亲河有着血脉相连的情感,曾经纤夫们在惊涛骇浪中扛起生计的画面,现早已凝结成当地的精神基因。
▲图为象征纤夫精神的船只
徐书记强调:“纤夫精神告诉我们,传承非遗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靠代代接力传承。”当青少年在腰鼓声中挥臂起舞,感受到的不仅是节奏,更是纤夫般的蓬勃力量;当居民在共同协作中完成一件编织作品,默契中延续的是同舟共济的精神。黄河“纤夫精神”的韧性与温度,正通过非遗这一载体,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成为滋养人心的文化养分。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社区活动室
尽管非遗传承工作在社区落地生根初见成效,但资金短缺、部分居民积极性不强、宣传辐射范围有限等现实挑战仍待破解。对此,社区积极探索出一条破局之路。社区搭建非遗文化直播间,传承人在线普及非遗知识,同时开通手作产品销售渠道,让指尖技艺转化为生生不息的传承动力。公益课堂则以“五育融合”为抓手,定期安排红色电影放映,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开放心理咨询室,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将非遗与红色教育、心理辅导等相结合,使非遗从单一的技艺传授转变为成为全方位育人的载体,让优秀文化浸润成长的每个维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徐书记合影
当非遗从高阁珍藏走向市井烟火,其生命力便在寻常巷陌间扎根绽放。河滨路社区公益课堂的生动实践证明,非遗传承既要接得住地气,更要焕发出朝气。在这里,手艺人的智慧有了传承的接力,青年人的创意有了落地的土壤,社区非遗课堂不仅搭建起文化传承的平台,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西安外国语大学实践团以青春视角记录这场文化扎根的生动实践,在府谷这片黄河滋养的土地上,非遗正在以新的图景徐徐展开,让民族文化的根脉在新时代愈发坚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