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曾新欣 郭旭 王莹)7月9日,邵阳学院文学院孝善文化传承团联合石榴村村干部及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外婆关爱基金,在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延续开展入户调研。走访中,血脉亲情、邻里互助与社会保障的有机融合,展现了传统孝善文化在当代乡村的生动实践。着幅交织着亲情、邻里情与社会温情的乡土画卷,映照着中国宗法社会“情理合一”的文化底色。
血脉为基,孝亲之责代代传
宗法社会中以血缘为纽带的伦理传统,在石榴村的赡养故事中清晰可辨。向方银无儿无女,侄儿代领补助、共居相伴,让“侄如子”的亲情延伸了赡养的边界;刘爱秀虽智力残疾,丈夫不离不弃,农耕补贴家用,儿子外出务工不忘归乡探母,诠释着“夫妻相扶、子女反哺”的朴素道义。86岁的刘大同重病住院,弟弟代领补贴、照料其智力残疾的儿子,用手足情撑起破碎的家,采访刘大同弟弟时,他由衷的感慨道“说不辛苦是假的,但俺是他弟弟,不可能抛下他不管”;血缘与亲情,仍是乡土社会最坚实的伦理基石。
图为向方银与侄儿的合照 陈亚男摄
邻里相照,守望相助暖人心
宗法社会里“守望相助”的邻里伦理,在石榴村化作日常的嘘寒问暖。67岁的向连强耕作体虚,乡邻间的帮衬让几十亩农田得以维系;88岁的林细英独居无依,邻里视其如母,照料起居。团队成员走访时,林细英奶奶拉着邻里婶娘向队员介绍到,“她就和咱亲女儿是一样的”。这种超越血缘的善意,是“远亲不如近邻”的生动注脚,也让宗法社会“社区共同体”的温情在石榴村延续至今。
图为团队成员刘彦祯走访关心村民林细英奶奶 陈亚男摄
制度托底,情理之外有担当
当传统伦理遇上现代治理,政策支持为孝善文化注入新内涵。刘长安患尿毒症14年,医保报销80%的透析费用,让家庭免于绝境;陶能发困于贫病,村支部牵线合作社务工,政府补贴兜底住房与生计。从低保、特困补助到危房改造、医保报销,现代社会政府的政策性帮扶,由村干部贯彻落实,既承接了宗法社会“体恤孤弱”的传统,更以系统性支持弥补了个体能力的局限,让“情理”之外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副书记李为先同村民刘大同弟弟的大合照 陈亚男摄
石榴村村书记尹邦忠自豪地讲,“只有石榴村的百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那工作才是真的做到位了”,从血脉相连的赡养之责,到邻里互助的守望之情,再到社会兜底的制度之暖,石榴村的故事印证着:中国宗法社会的“情理”并未远去,它正与现代治理交融共生,在孝善传承中续写着乡土中国的温情与韧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