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张煜楠 余明研)2025年7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探寻千年铜川文化·助力非遗传承发展”中华文化传承团踏上了一场非遗文化探索与传承的非凡旅程。从出征仪式到深入铜川非遗现场,再到满载而归,青年学子们以实际行动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书写了一段段动人的非遗文化传承篇章。
出征启航:青春扬帆,非遗传承启新程
7月14日,华清堂A-612会议室,实践团仪式隆重举行。带队教师王楠、邓艾昆对出征前的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从时间安排、实践行程、团队管理到通讯稿撰写等方面都做了周密部署。王楠老师强调了安全与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非遗,做到“在观察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此次出征仪式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吹响了非遗探索的号角。
花月荟探秘:座谈技艺,共绘非遗新蓝图
7月15日、16日、17日,实践团首站走进铜川花月荟非遗文化街区。通过与三位经理的深入座谈,师生们全面了解了花月荟的历史文化背景、运营模式及非遗传承成果。随后,在恒盛饭庄,实践团成员化身“学徒”,跟随传承人师傅学习铜川传统面食窝窝面的制作工艺,从揉面、搓面到制作独特的窝窝形状,再到精心调配汤底,每一步都饱含匠心。在非遗剪纸文化体验环节,师生们亲自动手,完成了兼具铜川地域特色的剪纸作品,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此外,实践团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陈炉古镇行:探镇解码,座谈共谋新发展
7月18日,实践团奔赴铜川陈炉古镇,开启非遗文化调研之行。作为古陶瓷文化的“活化石”,陈炉古镇以“炉山不夜”的盛景闻名遐迩。上午,实践团漫步古镇街巷,触摸历史肌理,从明代罐罐垒墙的民居到散落各处的古窑遗址,一一解码瓷乡底蕴。下午,实践团与陈炉古镇景区管委会文物保护部围炉座谈,共探耀州瓷的千年传承与当代新生。从烧瓷技术的迭代到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成员们积极提问、深入交流,为耀州瓷的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
李家瓷坊韵:瓷艺匠心,薪火相传续华章
7月19日,实践团走进李家瓷坊,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参观之旅。李师傅热情地介绍了瓷坊的历史和经典瓷器,如青瓷提梁倒灌壶、凤鸣壶、公道杯、良心壶等,每一件瓷器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匠人的智慧心血。
通过聆听瓷艺故事,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增强了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更激发了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他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铜川瓷艺。
陈炉博物馆情:千年窑火,解锁非遗密码锁
7月20日,实践团踏入了耀州窑陈炉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探寻千年窑火、解锁非遗密码的奇妙之旅。馆内陈列的一件件文物,让师生们仿佛穿越回了瓷器璀璨的年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细致入微地了解了耀州窑的发展史和制作工艺。随后,与副馆长的深入交流座谈,更是让成员们对陈炉窑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耀州瓷技悟:指尖千年,青釉焕彩新生机
7月21日,实践团在陈炉古镇的李家瓷坊内,亲身体验了耀州瓷技艺的魅力。李师傅首先示范了拉胚的基本动作和技巧,随后,实践团成员们纷纷上手尝试。在拉胚的过程中,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瓷艺的艰辛与不易,也更加珍惜这份传承千年的技艺。从选泥、练泥到拉胚、修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此次体验之旅,不仅让师生们感受到了耀州瓷的千年技艺魅力,更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返程展望:非遗情长,青春再续传承梦
7月21日,实践队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正式宣告了其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在实践活动期间,队员们深入学习铜川非遗技艺,挖掘背后的文化故事,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传承文化、担当使命的精神风貌。“探寻千年铜川文化,助力非遗传承发展”实践队虽已踏上归途,但他们传播非遗的火种将永远燃烧在这片文化厚土上,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非遗传承与传统文化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
此次铜川非遗探索之旅,不仅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的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非遗文化的平台,更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青春力量将继续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千年铜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明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