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吴艺村 唐佳怡 蒙家康 包念知)“看,我把自己眼睛画得亮晶晶啦!”“我的胳膊虽然不粗壮,但能帮我抱好多书呢!”2025年7月9日下午,在多媒体教室内,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云袖童行”实践团的志愿者们,正带领大家开启性教育标准课程之“身体意象”课的探索之旅,助力青少年正确认知身体美,拥抱独特自我 。
课程起始,“画自画像”活动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同学们在5分钟内,用画笔快速勾勒全身像,从面部表情到身体轮廓,一笔一划间,是对自身最直观的审视。有的同学细致描绘出明亮的眼睛,有的则着重勾勒出独特的发型,还有同学在画纸上认真呈现出因运动留下的肌肉线条…… 当一幅幅自画像在讲台前展示,差异与共性交织:差异是每个人对身体关注点不同,共性是大家都试图用画笔定格心中自己的模样。
紧接着思考并分享环节,“你最喜欢身体哪个部分,为什么?”“最不喜欢哪个部分,又因何而起?”两个问题,像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同学们分享踊跃:“我喜欢自己的手,能弹奏喜欢的曲子”“我不喜欢脸上的雀斑,觉得不好看”…… 这些真实的表达,让课堂成为青春困惑与坦诚的容器,也自然引出身体意象的概念 —— 每个人对身体的感知与看法,本就因美的多元理解而不同。
学问思辨环节,4 - 6人小组围绕“美是什么?美的标准该如何定义?“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对美的判断?”展开热烈讨论。教室里,思维的火花四处飞溅:有小组从传统文化讲起,提到唐代以胖为美、宋代崇尚清瘦;有小组聚焦当下,谈及社交媒体上“白幼瘦”“肌肉线条”等审美标签;还有同学结合校园生活,分享同伴间对好看的讨论如何影响自己的判断。
老师适时引导,结合社会观点、同伴压力、影视作品、社交媒体塑造审美认知的知识要点,帮同学们梳理:美没有绝对标准,它是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穿插的短视频里,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审美案例,让美是流动的、多元的观点更具象 —— 非洲部落对独特图腾纹身的审美推崇,欧洲古典油画中丰满体态的美感呈现,都在佐证美无定式。这场思辨,让同学们跳出单一审美框架,开始理解:身体意象的形成,本就受复杂环境影响,而我们有权定义属于自己的美。
学以致用闯关环节,题目涵盖身体意象核心知识,从外貌是判断一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的错误引导,到接纳身体独特性有助于心理健康的正向肯定,同学们以“举手(认为对)”“交臂(认为错)”快速回应。每一次判断,都是知识的复盘:当遇到“社交媒体上的审美可以完全代表‘美’的标准”一题,几乎全体同学交臂,清晰传递出不被单一审美绑架的认知;而“学会欣赏自己身体,能提升自信”一题,整齐的举手,彰显课程对积极身体观的培育成效。
课程尾声,学无止境板块将认知升维。老师强调:美的标准随时代、文化更迭,青春的我们,要勇敢挣脱单一审美枷锁,相信自身独特性。“接纳身体,不是忽视不足,而是以尊重与欣赏为底色,看见身体承载的成长力量;不以貌取人,是明白价值藏在学识、品格与担当里。” 这些话语,像成长的锚点,帮同学们校准航向 —— 身体是独一无二的容器,装着青春的热爱、奋斗与可能性,值得用自信与接纳拥抱。
这场身体意象课程,以活动为引、思辨为翼、实践为基,编织出一张守护青春的网。在性教育的版图里,它填补的不仅是身体审美认知的空白,更是在青春敏感期,为同学们注入自我尊重、多元包容的精神养分。未来,营地将持续深耕性教育,让更多青少年在探索身体、认知自我的旅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奔赴向阳而生的成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蒙家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