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国家保护文化遗产、赓续民族精神的战略指引下,7月16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足迹的力量 小红马青春行”河西走廊实践团,前往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博物馆瑞安堡进行参观学习活动。实践团聚焦于堡寨文化中蕴含的团结精神,通过对砖石结构的探索,回溯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记忆,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持续汲取团结向前的动力,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知与情感归属。
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堡寨,始建于1938年,其建筑风格既深植于北方地理环境的防御需求,又巧妙融入了南方建筑的精妙布局。巍峨厚重的墙体、四角高耸的望楼与箭窗密布的军事防御设计,尽显北方边塞建筑抵御风沙、防范匪患的特质;“一进三院”的院落布局显示江南民居的对称美学,门前象征丰收的参天古槐透着南方园林的雅致灵动。整座建筑将西北民居的朴实厚重与江南宅院的精巧结合起来,成为中华传统建筑艺术因地制宜、南北互鉴的生动见证。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瑞安堡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在党和国家的保护传承中,持续滋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瑞安堡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民勤人民坚守土地、保护家园、团结互助精神的象征。”随行的当地讲解员如此介绍,她指出在抗战时期,这里曾作为临时粮仓,各族群众携手用团结守护物资共护家园;解放后,瑞安堡又成为区政府驻地,见证了党的民族政策下,各族儿女共建家园、共享安定的历史跨越。这些历史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精神密码,而党的领导,则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强的生命力。
在瑞安堡民俗文化展厅,沙井文化的打制石器与汉代网格回纹陶罐静静陈列,它们是民勤作为丝路驿站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生动见证。实践团成员驻足凝视,从石器的凿痕与陶罐的釉色中,读懂了各民族共同开发这片土地的历史:刃部锋利的石斧融合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族群的智慧;纹饰繁复的彩陶罐,印证了多民族在审美与技术上的互鉴共生。这些文物不是孤立的遗存,而是民勤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技术共享、文化互鉴、休戚与共的鲜活注脚,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根基。
从沙井文化的传承到瑞安堡的百年变迁,从先民逐水而居的生存智慧到现代人“锁黄龙、筑绿洲”的坚持,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到这片土地的“双重基因”:既是丝绸古道上的文化驿站,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精神象征,在这片沙海绿洲中孕育出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实践团成员们表示,此次参观学习让他们更清晰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复兴之魂,而党和国家的领导,则让文化传承有了方向、人民生活有了奔头。未来将以青春之力传承民族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时代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乔海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