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毛嘉惠)湖南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知行乡遇” 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走进湖南湘商智能有限公司,实地探访这家由返乡创业者领航的企业。此次参访旨在了解智能停车技术如何破解城乡基建短板,探寻 “科技 + 创业” 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青年学子理解科技与乡村发展的结合点提供样本。
智能技术破解停车难题
走进湘商智能立体车库展厅,实践团成员看到了多种智能停车设备。技术主管介绍,PJS 无避让技术可实现车辆独立存取,不受旁边车位影响;PPY 平面移动式车库通过立体设计,能在 100 平方米场地停下 30 辆车,是传统停车场容量的 3 倍。
“一键存取” 功能操作便捷,用手机扫码或通过 APP 即可完成。后台数据显示,该系统在岳阳县某乡镇试点时,将车主平均找位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3 分钟,集市周边通行效率提升 60%。
针对乡村不同场景,企业提供定制化方案。在乡镇卫生院,立体车库与门诊楼衔接;景区入口,车库设计成仿古建筑样式;产业园内,多层车库与物流区联动。岳阳县某 4A 级景区安装 5 层立体车库后,车位从 80 个增至 240 个,今年五一假期游客量同比增长 45%,周边农家乐收入平均增加 2.3 万元。
图为PPY 平面移动式车库
返乡创业扎根乡土
“我是岳阳人,回来就是想解决家乡的停车问题。” 湖南湘商智能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乐天向实践团成员讲述,2018 年他在深圳从事智能停车研发,一次回乡发现镇上集市因停车乱导致婚车受阻,便萌生了将城市技术引入乡村的想法。
2020 年,李乐天带着团队返乡创业。起初,有人质疑乡村用不上高科技,他们便从试点做起,在岳阳县荣家湾镇将一块废弃空地改造成 2 层立体车库,投入 80 万元,新增 40 个车位。为让村民接受,他们派人指导操作,还推出 “前 3 次免费” 活动,一个月后车库便满位运行。
考虑到乡村实际情况,企业对设备进行了针对性调整。因乡镇电网不稳定,加装储能模块;为方便老人使用,保留现金支付和人工协助通道;车库立柱也比城市款加粗 10 厘米,防止被三轮车撞坏。这些调整虽增加成本,却让设备在乡村的故障率下降 75%。
图为李乐天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项目情况
带动就业激活乡村
在企业生产车间,6 名工人中 4 人是周边村庄的村民。52 岁的张师傅以前在广东打零工,现在在这里负责设备调试,每月收入 4500 元,还能照顾家人。他说:“在家门口上班,比在外漂泊踏实多了。”
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介绍,像张师傅这样的本地员工有 38 人,涵盖安装、维护、客服等岗位,人均月收入 4200 元左右。每个乡镇项目落地,会优先招聘本地村民做运维,培训一周即可上岗。岳阳县毛田镇有 6 名村民组成运维小队,负责当地 3 个智能车库管理,每人每月多挣 2000 元。
“智能停车还能串联乡村产业。” 李乐天介绍,他们试点 “停车 + 消费” 模式,车主停车后扫码可领周边商户优惠券,商户凭核销记录与车库运营方分成。岳阳县公田镇试点后,商户客流量平均增加 30%,实现双赢。
实践团的思考与收获
实践团成员关注到系统兼容性问题,“乡村网络不稳定,APP 会不会卡顿?” 李乐天介绍,系统开发了离线模式,没网也能操作,等有网再同步数据,这让周航明白,开发乡村应用要考虑实际情况。
团队成员还探讨了 “乡村数据安全”,企业采用本地服务器存储数据,仅保留 7 天,且与乡镇派出所联网,既保障安全又保护隐私。实践团负责人说:“这对我们专业学习很有启发,开发乡村应用要先考虑村民顾虑。”
离开时,实践团成员看到电子屏上各地项目实时画面:乡镇车库前老人孩子好奇打量设备,景区车库旁游客扫码取车后挥手…… 这些画面让 “科技赋能乡村” 变得具体可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湖南湘商智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交流。
此次参访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 “科技密码” 不在于技术多么先进,而在于能否扎根乡土、解决实际问题。正如李乐天所说:“把城市的技术适配乡村的土壤,才能长出振兴的芽。” 这也是返乡创业者和青年学子共同书写的 “知行答卷”。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黄俊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