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深耕”三下乡实践队奔赴后许家村,深入探访当地“山东手造”特色工坊。废旧老瓦片上的斑斓彩绘、经纬交织的精美收纳筐,不仅承载着乡土记忆,更勾勒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振兴的特色路径。
一、老物新生:废旧瓦片成文创“主角”
在“后许家手工坊”的小房子里,褪色老瓦片经村民巧手绘制,摇身变为艺术珍品:生肖虎的威风凛凛、民俗纹样的古朴典雅、几何图案的灵动活泼……这些从旧建筑中回收的瓦片,因传统民俗与现代美学的碰撞,成为独具乡土特色的文创载体。
一旁的编织区里,竹篾、藤条在指尖翻飞,化作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收纳筐——传统编织技艺,正以“非遗+生活”的形式焕新回归。“我们把废旧材料变废为宝,既留住乡村记忆,又创造新价值!”工坊负责人指着展架上的作品介绍,瓦片画与编织品的设计深度融合当地文化,让老物件成了“抢手货”。
二、技艺传承:培训班里的“文化创客”
实践队抵达时,一场“后许家工坊培训班”正火热开展:村民围坐粉白桌布的长桌前,在老师指导下调配颜料、勾勒线条,桌上摆满半成品、颜料罐与编织工具。“以前只会干农活,现在学画瓦片、编筐,在家门口就能挣手艺钱!”一位参与培训的大姐笑着展示自己的作品——半幅绘有“福”字纹样的瓦片画。
实践队成员也加入创作,与村民交流技法,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培训班不仅教技能,更让村民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
三、青春观察:三下乡见证文化振兴力量
“没想到老瓦片能这么‘潮’!”实践队队员惊叹于传统元素的创新表达。在与村民的交流中,队员们深刻意识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密码,藏在对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里。
此次探访,不仅让实践队看到文化产业的振兴潜力,更坚定了他们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发展的决心。“我们要把这里的经验带回课堂,让更多人看见乡村文化的创新活力!”实践队队长说道。 (本文图片由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深耕·情系乡农”三下乡实践队提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