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上午,在共青团川北医学院委员会与川北医学院峨眉山市委的联合指导下,由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宁老师带领的“汇爱行金顶,医心兴绿野”乡村振兴促进团,于峨眉山市绥山镇麻柳村成功开展‘青春助农,直播兴乡’三下乡实践活动。川北医学院学子通过电商直播新技术,精准破解蜂农滞销难题,以专业赋能产业振兴,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青年智慧。
田野对话:聆听深山蜂语的坚守与求索
活动的精髓在于同养蜂人的深度对谈。这不仅是产销帮扶的实践,更是一场直抵农耕文明内核的生命对话。在峨眉山市绥山镇麻柳村六组,72岁的罗红礼老人守着几十个蜂箱已整整六年。这些勤劳的蜜蜂曾是他生活的希望,如今却成了他的“甜蜜负担”。由于年岁渐长、腿脚不便,老人辛苦酿造的纯正蜂蜜难以走出深山,一罐罐金黄透亮的珍品在墙角越积越多。
▲图为志愿者和老人一起直播卖蜂蜜 钟密月 摄
“春繁要暖脾,取蜜留三分”——罗红礼老人用布满蜂蜇疤痕的双手捧起蜂巢,向志愿者们讲述养蜂古训。青年们凝神领悟,一罐百花蜜从蜂巢到餐桌的旅程里,沉淀着“顺应天时”的生态智慧与“取予有度”的生存哲学,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山野史诗。
访谈直面产业困局:蜜价波动、销路阻滞、后继无人…老人凝视蜂箱时眼中磐石般的执着,与提及滞销蜂蜜时颤抖的叹息形成强烈映照,为象牙塔中的学子们揭开了现代农业转型的深层阵痛。这场山风中的对话,不仅是田野里的经济学课,更唤醒了青年守护大地馈赠的使命担当。
实战淬炼:方寸屏幕传递乡土的温度与希望
从“调研者”到“带货人”,角色的蜕变催生认知的跃迁。在信号飘摇的农家院落,青年志愿者们架起设备、调试镜头,首次将深山蜜巢接入数字洪流。
▲图为志愿者向观众讲解蜂蜜功效 钟密月 摄
“直播五秒卡顿三次,话术忘词手心冒汗”,看似简单的“上链接、讲卖点”,在实战中却困难重重:信号中断时的强作镇定,网友质疑蜜源时的专业应答,让学子们切身领悟到助农电商对应急能力、知识储备与共情表达的综合考验。当那罐大山的蜂蜜在物流单上获得数字身份证时,一种奇妙的联结悄然诞生。虚拟流量转化为真实订单,抽象的“乡村振兴”在此刻化作指尖可触、屏间可感的生动实践。每场直播,都是对青春赋能乡村的一次躬身解码。
亲历从滞销到畅销的破局历程,青年们不仅掌握电商技能,更触摸到助农事业的本质——那份化屏为桥、百折不挠的韧性。这份韧性,既是信息时代的解困密钥,更是青年在时代浪潮中践行使命的精神烙印。
▲图为志愿者与老人合影留念 钟密月 摄
此次“三下乡”助农直播实践活动,是青年学子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投身共同富裕新征程的生动答卷。志愿者们通过深度对话体察蜂农的生存现状,在信号飘摇的农家院落实战锤炼电商技能,深刻感知现代农业转型的阵痛与机遇。老农“守一山、酿一生”的坚守,不仅为青年树立了扎根土地的榜样,更是一堂关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教育。这场田野调查与数字突围,不仅是青年智慧与乡土中国的深度对话,更是为农产品产销对接开辟新赛道、激活新动能。它昭示着:赋能乡村,就是守护文明的根基与时代的命题。
青年学子以数据连通城乡,以屏幕传递希望,在信号与订单的交织间体悟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这场青春的实践,不仅为深山农产拓路,更是在为共同富裕的壮阔征程,注入澎湃的青年动能与智慧。(撰稿:张梦祎 图片:钟密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