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王恒、吴艳玲、胡靖雨)2025年7月中旬,山东科技大学“情暖桑梓,一路童行”志愿服务队怀揣着对推广普通话的憧憬,突破山海阻隔,走进贵州毕节金沙县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把智慧的甘露洒向这片希望的田野,以青春担当为乡村孩子们的成长点亮灯塔。
▲图开学第一课课堂
初见课堂破冰:笑语相迎,初识童颜
清晨的阳光淌过新华乡中心小学的窗棂,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山东科技大学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走进教室,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流转,很快勾勒出大大的“开学第一课”字样,旁边缀着憨态可掬的小动物简笔画——可爱的小狗、飞舞的蝴蝶,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志愿者们温柔介绍着支教团队的课程安排,从推普课的儿歌朗诵到手工课的折纸教程,再到活动课的游戏计划,条理清晰的讲解里藏着细心。在志愿者的示范引导下,孩子们开始做自我介绍,随后,志愿者拿起绘本轻声朗读,书页翻动的沙沙声里,故事里的森林与田野仿佛在眼前铺展开来,原本拘谨地攥着衣角的孩子们渐渐坐直了身子,目光追随着老师翻书的手指,认真听讲。第一堂课的铃声响起时,窗外的蝉鸣与室内的翻书声交织,初见的生涩在悄然间褪去,仿佛有根无形的线,正将志愿者与孩子们的距离慢慢拉近。
▲图为课堂上孩子们积极互动场景
多元课堂互动:书声朗朗,童趣飞扬
语文课上,志愿者在黑板上面展示三峰相连的卡片:“大家看,这像什么?”孩子们的小手“唰”地举成一片小树林,前排扎高马尾的女孩抢着喊:“是山!像咱们村后的山!”老师笑着点头:“对啦,这是甲骨文的‘山’,古人就照着大山的样子画出这个字呢。”孩子们盯着图片上的纹路,铅笔在纸上画下一座又一座“山”,齐声念出读音时,稚嫩的声音里裹着对家乡的熟悉。同时,为了创新课堂形式,志愿者们融入了折纸教学,彩纸在桌上沙沙作响。老师折出尖尖的山形,孩子们跟着叠,有的折得高,有的折得矮,举着作品往老师跟前凑。“我的山有三个尖!”“我的山旁边能画小河!”细碎的话语里,藏着天马行空的想象。老师挨个儿翻看,指尖轻轻把歪了的纸角捋平,桌上很快堆起一片五颜六色的“群山”。
▲图为孩子们展示折纸作品
支教意义深耕:微光初照,乡途启行
支教第一天的尾声,暮色漫进教室,志愿者们收拾教具的手慢了下来。孩子们的课本上,第一次用新铅笔写下的名字还带着颤抖;课间休息时,有人会偷偷盯着志愿者的笔记本看;放学排队时,有个小姑娘突然问“明天还折纸吗”,声音轻得像风拂过草叶。这些都在说着:哪怕只是一天的相处,那些认真的眼神、犹豫的试探,已经在心里划下了浅浅的痕。哪怕只是微光初亮,也能照亮眼前的一小段路;哪怕只是第一天的同行,也已经在彼此心里,留下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这一天里,孩子们不仅跟着老师认识了新的汉字,用普通话念出了简单的儿歌,在活动课的团队游戏中认识到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这些具体的收获,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落在知识的土壤里,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闻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