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父亲的药箱,她在乡村行医传承 ——“赤心青音”团队寻访基层乡村医生孙玉红

发布时间:2025-07-26 14: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妤馨 指导老师—潘姗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接过父亲的药箱,她在乡村行医传承

——“赤心青音”团队寻访基层乡村医生孙玉红

2025年7月15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疗与护理学院“赤心青音”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成员许可婷等一行来到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新沟镇晏桥村,这是她们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五站。此行她们将寻访一位坚守在乡村二十余年,离乡亲最近的医者————晏桥村村医孙玉红。

图为志愿者采访村医

卫生室里的紧急时刻

正午阳光炙热,村口卫生室被晒得发烫,吊扇不停转动散热。已在此工作二十余年的孙玉红,日常便是问诊、打针、量血压,默默守护着村民健康。采访中,孙玉红提及,村里生活的儿童多为留守儿童,老人们普遍没有医学常识和护理经验,儿童高热惊厥是她日常出诊常见的紧急状况。她回忆前些年也是这样一个炎热的下午,一位奶奶骑车载着孙子赶来在卫生室门口大喊着孙医生。当时孩子在车后座歪坐,面色潮红、口吐白沫、唇色发紫、眼球上翻且浑身抽搐,正是高热惊厥的典型症状。孙医生立即将孩子抱到病床上救治,让其头偏向一侧清理分泌物以防窒息。触碰到孩子身体时,她察觉异常滚烫,体温计显示高达40°C。凭借丰富经验,她迅速给孩子服用解痉药物并进行降温处理。直至孩子苏醒喊出 “奶奶”,老人瞬间红了眼眶,孙玉红悬着的心才放下,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样的急诊在从医二十余年里遇到的太多了,每一次都能深刻提醒我作为乡村医生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信任。”孙医生眼里闪烁着微光分享着自己的从医经历。

我的父亲是我的榜样

谈及从医缘由,孙玉红表示受父亲影响。小时候,她常看到父亲背着药箱,无论刮风下雨、路途远近,哪怕要走很多里路,哪怕会被雨浇得全身湿透,只要有病人需要,父亲都会立刻赶往村民家里进行问诊。父亲的身影在她心中种下学医的种子。后来父亲询问她是否愿当医生,她抱着为父亲分担的想法,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从医后,她始终秉持着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医疗精神。

图为村医的荣誉

工作后,孙玉红学着父亲的样子坚持定期上门寻访问诊,从刚毕业时二十出头的姑娘,到如今 47 岁的中年医者,孙玉红把最好的年华都放在了上门巡诊的路上。二十多年未曾间断,新沟镇晏桥村的每条巷道、每片田埂都留下过她的足迹,三辆自行车、四辆电动车先后在这片乡村小路上 “退休”。

此行,作为医护学子,我们心里涌动着一股股暖流。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有无数扎根在乡村田野间的乡村医生,她们用最朴素的坚守,为乡村振兴的画卷添上了最动人的医者底色。在日复一日的问诊、出诊中,用平凡铸就了伟大;在与群众的朴素对话中道出了沉甸甸的担当,书写着对乡土与生命的忠诚。这个夏天,医疗与护理学院“赤心青音”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同学们在家乡开展着“行走的红色课堂”活动,她们挖掘了一个个孙玉红们背后的故事,真心希望这些默默付出的身影能被更多人看见、被深深尊重,也盼着乡村医生这份职业能真正留住人、吸引更多年轻人扎根下来。唯有如此,那束守护生命的微光,才能长久地照亮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图为志愿者与村医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妤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8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