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桐花灼灼映初心”红色教育实践队:兰考寻踪问初心 桐花深处有心声

发布时间:2025-07-26 13: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刚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5日,郑州大学“桐花灼灼映初心”红色教育实践队的6名青年踏上兰考土地时,高铁站旁成排的泡桐树正舒展新绿。这片曾被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困扰的土地,如今高铁通达、设施完善,整洁的县城面貌里,藏着焦裕禄精神最生动的当代注脚——队员们此行,正是为深度调研焦裕禄精神在当代的传承现状。

一、纪念馆里的 “精神印记”:从破洞藤椅到 24 条沟渠

实践队首先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在讲解员引导下,焦裕禄同志奉献的一生徐徐展开:生于山东博山贫苦农家,经历战乱、饥饿、父亲被迫害致死以及被日寇抓做劳工的苦难,使他深刻体会人民疾苦,奠定了投身革 命、服务群众的思想基础。讲解员随后介绍了焦裕禄在各个时期的工作和用品。队员们特别阅读了焦裕禄治水的工作笔记。1963年7月19日笔记记载:“夜11时暴雨,蹚水至城关公社赵垛楼,水深齐胸,以木棍测流速”。笔记旁陈列的《兰考涝洼地治理图》原件上,红蓝铅笔标注的24条排水沟渠走向清晰可见,其中9条被反复涂改。讲解员解释:“焦书 记三赴该村验证数据,最终确定‘舍小保大’分洪方案。”

(队员在焦裕禄纪念馆中观察展品 熊雪琴供图)

展柜中一件破损的藤椅扶手引人注目,右侧可见直径3.5厘米的不规则破洞。馆藏档案显示:1964年3月,焦裕禄肝癌疼痛加剧,为保持清醒指挥抗灾,工作时常用茶缸盖、钢笔等硬物顶压肝区,X光片对比证实其第八肋骨因长期压迫出现骨裂。病床遗言手稿复印件上,泛黄稿纸第二行钢笔字墨迹深透纸背:“请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 参观结束时,讲解员表示,青年应以焦裕禄精神为指引,思考如何在实践中担当,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动力。

二、街头问卷里的 “传承考题”:认知与行动的距离

实践队在文化交流中心广场启动街头问卷调查,捕捉焦裕禄精神的当代传承之脉。调查收集了多方面的声音,以下为三类代表性反馈(直接引语):1.当地老年居民:“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人来兰考参观学习,焦裕禄不仅把兰考的‘三害’给治好了,也把兰考的名气传播开了。” 2.参观儿童:“我学过焦裕禄的事迹,他在兰考治沙、治内涝和盐碱,竖起‘四面红旗’,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3. 青年游客:“我了解焦裕禄治沙等事迹,但具体精神内涵我说不太全。”

(队员在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采访游客 曹瑜涵供图)

三、新媒体矩阵里的 “青春接力”:让精神活在当下

返程当晚,队长陈莉迅速行动,制作并发放问卷至社交平台,着重了解青年群体学习焦裕禄精神的途径、认知程度,并征集发扬光大的建议。数据分析显示:参与者认为最主要的普及途径是“活动”与“宣传”,最受欢迎的宣传内容是“电影”。调查肯定了大学生对焦裕禄精神认知度高,认同其核心内涵和学习必要性,但也指出参与度偏低,亟须高校加强宣传实践环节,凸显其重要教育价值。贯穿全天,实践队同步高效开展“参观即创作”的新媒体传播行动: 微博组实时发布纪念馆展陈亮点,提炼#焦裕禄的兰考十二时辰#话题,配发现场拍摄的除“三害”工具图。微信组撰写题为《桐花灼灼映初心,青春寻访践使命》的推文,聚焦实践队在纪念馆和文化交流中心的见闻与感悟,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缩影。小红书组制作九宫格攻略图,突出文化交流中心的互动展项。

(实践队在焦桐广场焦裕禄雕塑前 熊雪琴供图)

截至当日返程,全平台已发布推文3篇,总阅读量持续增长。省医临床医学院队长陈莉表示:“由青年人将革 命前辈的事迹讲述给青年人,从而形成我们这代人的集体记忆,这便是传承密码。” 文化交流中心采集的121份问卷数据已录入分析系统,新媒体平台互动仍在持续更新。队员们总结道:“这一天,我们既是学习者,也是传播者。”(供稿人:杜飞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