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屯溯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屯堡文化调研之旅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5-07-26 13: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蒋礼谣 肖官东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蒋礼谣 肖官东)为探究屯堡文化承载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涵,破解其所处的发展困境、激发文化生命力提供依据。明屯溯源实践队紧紧围绕着屯堡文化,联动当地政府深入天龙屯堡与两大文化延续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


图为调研团队的出发合照。肖官东 供图

天龙屯堡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曾是朱元璋“屯田戍边”政策的重要据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在这座古镇中,调研团队欣赏了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的地戏,亲身感受了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体验了地戏文化的深厚内涵。

然而,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与当地村民交流,队员们了解到,古镇中居住的多为老年人,年轻人大多外流,导致古镇的文化气息逐渐变淡。许多老年人表示,年轻人外出务工后,对地戏等传统技艺的兴趣越来越低,愿意主动学习和传承的人少之又少。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老人。肖官东 供图

同时,团队与当地政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谈,得知天龙屯堡目前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首先是推广困难,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和创新的推广方式,屯堡文化的知名度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外界关注;其次是文化活力不足,随着年轻人的离开,传统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少;此外,经济效益有限,旅游产业发展缓慢,未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人员和团队成员共同探讨认为,未来应将创新性与屯堡文化有机结合,加强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屯堡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同时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屯堡文化,吸引年轻人留在屯堡,为古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旧州古镇拥有600余年历史,是屯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这里,调研团队亲身体验了特色小锅茶,茶叶的清香与独特的冲泡方式让队员们感受到了屯堡人民的生活智慧。随后,团队与非遗传承人鲍波进行了深入对话,鲍波详细介绍了地戏的历史渊源、表演技巧和传承现状,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蓬勃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屯戏传承人鲍波。肖官东 供图

在调研中,团队发现旧州古镇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采取了多种创新性举措。为了推广非遗文化,古镇积极在中小学开设地戏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学习地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定期举办民俗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极大地提升了屯堡文化的影响力。在古建筑保护上,当地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保护古建并打造非遗街区,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文化,发展特色民宿,推动文旅融合,助力文化传播。

尽管旧州古镇在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研中也发现其面临着不少问题。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部分游客出现审美疲劳,对传统的旅游项目兴趣降低;一些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同质化竞争的现象,缺乏独特的文化亮点;古镇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在旅游规划、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不足;资金和人才的匮乏也制约了古镇的发展,许多创新性的想法难以付诸实践;基础设施落后,如道路狭窄、停车位不足等问题,也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针对这些问题,旧州古镇制定了未来的发展规划。古镇将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媒,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计划打造“世界很快,旧州很慢”的慢旅游品牌,让游客在古镇中放慢脚步,感受悠闲的生活节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深入挖掘传统工艺,开发更多的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增强对屯堡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此外,提升交通条件,加强与周边景区的联动,形成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让屯堡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短短七天的探访虽已落幕,却为每一位队员心中刻下了屯堡文化的深刻印记。从石头垒砌的古村落里流淌的岁月故事,到地戏面具上凝结的百年匠心,队员们不仅触摸到了这份独特文化厚重的历史肌理,更真切感受到其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的传承挑战——传统技艺后继乏人、文化表达与现代生活衔接不足等问题,都让这份珍贵遗产的延续之路充满考验。


图为古镇大门。肖官东 供图

守护屯堡文化的未来,既需要坚守初心,将那些承载着地域记忆与民族智慧的老故事、老手艺精心留存,让历史的根脉不被时光冲淡;更需要主动求变,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表达载体与传播路径,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文化生命力。唯有在守护与创新之间找到精准平衡,才能让屯堡文化既留住千年积淀的厚重底蕴,也饱含生生不息的烟火气息,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持续绽放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礼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8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