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刘洲钰、陈欣、李娜)七月的阳光穿过大埔中学的梧桐叶,在初一教室的课桌上织就光影的网。7月17日上午,这里没有枯燥的课本,却有《熊出没》动画截图、“包子辩论法”剖析,以及一本特殊的“辅助手册”——国家资助政策手册。当佛山大学法学院扬帆曜航实践队队员写下“辩论不是吵赢,是说清”时,少年们眼中的光芒,比窗外的阳光更盛。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介绍“辩论”的含义
一、规则是思维的船舵
“光头强总打断熊大说话,这不公平!”动画片段刚播完,就有同学指着屏幕喊道。这句童言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关于“如何好好说话”的讨论。在队员引导下,孩子们做出三条“思辨公约”:不抢话、不攻击、讲逻辑。
▲图为同学们写下“思辨公约”
有同学翻到手册里“资助评审需公开讨论”的案例,突然举手:“就像评选资助名额时,老师会让每个人说完再投票!”模拟辩论环节,当有同学急着反驳时,同桌默默递过写着“先倾听再回应”的卡片——这正是从“资助申请需平等沟通”案例里提炼的规则。10分钟的练习后,孩子们渐渐明白:清晰的表达,始于遵守发言规则。
二、把逻辑揉进生活的肌理
“立论要像搭积木,先立稳柱子,再层层叠加。”队员举着积木道具讲解时,有同学指着“观点公式”笑出声:“不就是‘我的看法+理由+例子’吗?”这个发现,在“遇到困难该不该接受帮助”的讨论中立刻派上用场。
支持方同学拿起公式卡举例,称我方认为该接受,因为每个人都会有难处,就像手册里小明家遇灾接受资助后成绩进步,说明接受帮助能让人更有力量。反方立刻反驳,认为总依赖别人会变懒,看到“反驳锦囊”提示“补充条件”后,补充说除非是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困难,如没钱交学费,接受资助才合理。
当孩子们开始说“对方的例子忽略了一个前提”时,那些藏在资助案例里的“理性判断”,正悄悄变成他们思维的一部分。
▲图为同学们正在讨论辩题
三、当争议遇上辩证的武器
“零花钱该自己管还是父母管?”抽签结果出来,反方队伍发出小声叹息。但看到“破题指南”写着“从不同角度找依据”,一位同学想起手册中“中学生可参与管理资助金”的内容,立刻振作起来:“我方认为该自己管,比如手册里的小丽,她用资助金买文具时会记账,这能学会规划,符合‘培养自立能力’的要求。”
正方马上回应:“可小孩子容易乱花钱!就像有人拿到资助买了玩具,违反了‘专款专用’的原则。”这个反驳让反方一时语塞,直到队员提醒“用提问拆解对方观点”,反方同学才灵光一闪:“那如果父母管钱也乱花呢?关键不在于谁管,而在于会不会合理规划,对吗?”
这场辩论最终在“分阶段管理”方案中达成共识:“小额零花钱自己管,大额支出和父母商量。”就像手册里“资助金使用需家校沟通”的案例,孩子们突然懂得:思辨的终点不是说服对方,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图为同学们正在进行辩论比赛
四、比奖状更珍贵的思维印记
▲图为最佳辩手与实践队队员合影
▲图为最佳辩手与实践队队员合影
当“最佳辩证奖”“最佳回应奖”的手绘奖状发到手中时,一位同学在手册“受助者也可助人”的故事旁画了颗星星。“以前觉得接受帮助是丢脸的事,”他小声说,“现在知道,接受帮助后变得更好,再去帮别人,才是对善意的最好回应。”
阳光移过课桌上的手册,孩子们正热烈讨论“帮助别人该求回报吗”。曾经让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的问题,如今成了观察世界的万花筒。而那些关于资助的故事与道理,像一把把小钥匙,正悄悄打开他们思维的新大门。
下课铃响时,黑板上的“思辨三问”格外醒目:“我的理由站得住脚吗?对方的观点有合理之处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案?”窗外的蝉鸣里,仿佛有颗叫“辩证”的种子,正趁着夏日的热力,悄悄扎根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晓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