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王珏 卢春玲 胡佳鑫)“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肇庆广宁素有“竹子之乡”的美称,万顷竹海随微风起伏,竹叶沙沙似在低语千年竹韵。作为岭南竹编非遗的重要传承地,这里的每根竹篾都凝结着匠人的巧思与时光的沉淀。近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彩实践团走进广宁竹海大观园,怀揣着探寻非遗之光的热忱,直击这场名为“岭南千年文脉·非遗焕新焕彩”的竹编比赛现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竹编比赛现场观赛 胡佳鑫供图
赛事伊始,赛场便沉浸在竹篾与指尖的对话中。选手们凝神屏气,指尖翻飞间,柔韧的竹篾条在掌心流转、缠绕、交错,经纬之间渐显章法。一位鬓角微霜的阿姨端坐案前,只见她手腕轻转,竹丝便如有灵性般屈伸,不多时,一方带着古朴文字纹样的竹编便初现雏形,细密的篾丝勾勒出的字形刚劲有力,与竹篾的自然肌理相映成趣,仿佛将千年文脉都编织进了这方寸之间。
▲图为参赛选手编制文字纹样的编制过程 霍颖怡供图
这场竹编赛事的赛场,更像一幅跨越代际的非遗长卷。在12位参赛选手中,既有银丝染鬓的老者,也有稚气未脱的小学生,不同年龄层的巧匠齐聚一堂,用竹篾书写着各自的时代理解。扎独辫的小姑娘捏着竹丝反复比对,鼻尖沁出细汗也顾不上擦,小姑娘的指尖略显生疏,但做得很专注,细竹丝在她手里一点点蜷曲、聚拢,一只像要飞起来的竹编蝴蝶逐渐编好。
▲图为参赛选手编制蝴蝶竹编的编制过程 霍颖怡供图
比赛的余温尚未散去,经彩实践团的成员们便快步走到刚放下竹篾的独辫女生身边。“小朋友,请问你觉得竹编的过程有趣吗?”“你未来还会继续学习竹编技艺吗?”带着期待的问题接连响起。她仰起头,眼睛里闪着光,“有趣呀!”“当然会!”无比坚定的回答是对技艺的偏爱,更是非遗在年轻一代心里扎下的根,传承从不是抽象的概念,就藏在这独辫女生攥紧竹蝴蝶的指缝里,藏在她眼里闪烁的光里,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千年竹编的文脉,正顺着这双稚嫩的手,悄然延续。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竹编比赛现场采访参赛选手 霍颖怡供图
每一件竹编作品,都是选手们与历史对话的结晶。他们在传承中创新,用现代的创意为古老的竹编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这是竹与篾的交织,更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千年岭南文脉在新时代的回响。指尖拂过这些精美的竹编作品,经彩实践团的成员们久久不语,目光在竹篾的纹路间停留许久。非遗文化,从来都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存在。它在广宁的竹海中生根发芽,在选手们的手中薪火相传。
▲图为竹编比赛中参赛选手的作品展示 霍颖怡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春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