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探索艺术赋能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创新路径,近日,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艺筑溪山"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湖州安吉县大溪村,开展实地调研与设计实践。团队以"生态筑基·艺术赋能"为核心,通过村落景观改造、文化空间活化及村民参与式设计,系统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模式,助力乡村实现"环境美"与"人文美"的有机统一。
图为团队合照。
(一)实地勘测 采集基础数据
实践团重点为天荒坪镇香炉山区域的废旧垃圾房进行深入调研。通过与大溪村村助理姚洋交流,了解改造项目旨在利用当地竹资源,将废旧垃圾房打造为“乡村多维度接口综合体”,实现从废弃空间到价值枢纽的转型。实践团成员分别围绕废旧垃圾房的外部位置环境、建筑尺寸和内间布局等进行测绘。同时利用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对废旧垃圾房周边自然环境进行基础数据、照片及视频资料等采集。
图为垃圾房周边环境。傅子瑄 供图。
(二)创意设计 探索空间再生
基于前期调研成果,实践团从宏观联动自然和微观内部转化两方面系统性改造垃圾房,以创意工作室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建筑首层规划为开放式工作室,配备直播设备,可供村民开展线上营销;首层延伸的拓展空间设计为多功能展示厅,既可展示当地竹艺手工艺品,又能作为农产品展销窗口;顶层打造全景观景平台,通过竹质楼梯与村道自然衔接,打造网红打卡点。通过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建筑的地理优势,既保留了建筑历史记忆,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功能,将其打造成为连接外来游客与村庄内部的重要媒介。
图为垃圾房改造前(1)。陈妍凝 供图。
图为垃圾房改造前(2)。陈妍凝 供图。
图为青创空间规划设计。
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建筑测绘等多种方式,基本了解安吉大溪村废旧垃圾房的实际情况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具体实情。结合专业知识,以创意工作室的方式对垃圾房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为后续废旧垃圾房改造相关项目设计和项目落地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文/郭修祯、朱偌彤
图/陈妍凝、傅子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俞星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