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水浒故里 深悟忠义精神

发布时间:2025-07-26 12: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书涵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李书涵,侯武帅)七月流火,暑意正浓。7月8日,西北工业大学“精武传文展翱翔,铸魂聚义显共强”社会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一行8人走进济宁郓城水浒好汉城与水泊梁山风景区,在第三天的行程中,于青砖古寨间追溯水浒英雄足迹,在山川沟壑中探寻“忠义”精神与传统武术的深层联结,让武术调研不止于招式,更触达文化内核。

▲图为水浒好汉城南门门口

早上八点半,古色古香的城门楼在朝阳下矗立,青石板路蜿蜒伸向深处,仿佛一秒穿越回北宋年间。实践队队员在景区讲解员的带领下,先后探访郓城县衙、晁家庄、宋江武馆等标志性建筑。触摸着斑驳的砖墙,队员们聆听“智取生辰纲”中兄弟同心的默契、“怒杀阎婆惜”里宋江的原则坚守,逐渐理解“忠义”二字在水浒故事中的分量。郓城作为‘中国武术之乡’,查拳、炮拳等传统拳种的刚劲招式,恰如水浒英雄的性格——直来直去,守诺重义。”讲解员指着宋江武馆内陈列的刀枪剑戟介绍道。队员们恍然发觉:武术中的“精气神”,与水浒英雄的忠义气概,原是一脉相承。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学习

园区内的“李逵判案”实景表演,更是将“忠义”二字具象化。随着一声“升堂——”,“黑旋风”李逵手持板斧坐上公堂,用看似粗犷的方式断案,却始终坚守“不欺弱小、不徇私情”的底线。当他怒斥“欺压百姓者该打”时,队员们自发响起掌声。“李逵的‘忠义’不在文绉绉的道理里,而在实打实的行动中。”常言道“习武先习德”,所谓“德”,不正是这份对正义的坚守吗?

午后,实践队转赴水泊梁山。远远望去,主峰虎头峰巍峨耸立,“水泊梁山”四个大字镌刻在悬崖之上,气势磅礴。“当年108位好汉在此聚义,‘聚义厅’前的杏黄旗写着‘替天行道’,这四个字便是他们忠义精神的核心。”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对攀登之路更添敬畏。队员们拾级而上,两侧古柏苍劲,风声穿林而过,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英雄们的传奇。继续上行,“黑风口”的险峻地势让人惊叹。“前方将要到达的是第22位天杀星,黑旋风李逵在那把守着黑风口。这里当时是一个狭窄的山口,山上山下全部都是水,风的摩擦力要减少很多。在这里的风再要大,素有无风三尺浪,有风刮了头之说。那咱们这里说的头,可不是人头,你人头不是被刮掉,而是调转船头。风大的时候刮掉树头。左手边有个亭子名为黑风亭。”讲解员指着崖边的哨岗遗迹说,李逵虽性格鲁莽,却始终坚守岗位,对梁山忠心耿耿,这便是‘忠’的质朴表达——用行动守护集体,用热血捍卫家园。

▲图为黑风口

沿台阶拾级而上,山路陡峭处,队员们相互搀扶,耳畔是黑旋风李逵,小李广花荣的故事。讲解员的话让实践队队员深有感触——真正的功夫,从不是逞强好胜的工具,而是守护忠义的底气。登顶虎头峰,“聚义厅”前的杏黄旗迎风猎猎,“替天行道”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夕阳西下,实践队站在梁山脚下回首,暮色中的山川仿佛仍回荡着英雄们的誓言。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水泊梁山文化风景区的合影

武术的“魂”不在招式的花哨,而在精神的传承。水浒好汉的“忠义”,是面对不公时的挺身而出,是守护弱小中的义无反顾,水浒英雄的“忠义”精神,不仅是历史的烙印,更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他们的忠诚,是对信念的坚守;他们的义气,是对正义的担当。今天,这种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它体现在团队协作的凝聚力中,闪耀在见义勇为的善举里,更扎根于传统武术的“德艺双修”中。从“替天行道”到“崇德向善”,水浒文化启示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的正直与热忱。让我们传承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忠诚铸就信仰,以义气守护公正,让“忠义”二字焕发更璀璨的光芒。 

图文:精武传文展翱翔,铸魂聚义显共强社会实践队

一审:程姣姣 杨默衍

二审:张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书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