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韵流转承千年文脉,青春实践续彝乡匠心

发布时间:2025-07-26 16: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越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指尖轻触漆身的刹那,彝族漆器的纹路里,正流淌着千年的光阴。7月14日,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普语润泽凉山韵,彝汉同书团结章”社会实践团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漆之光彝族漆器研学体验基地,在漆器传承人吉伍五呷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关于彝族漆器的文化溯源与匠心传承之旅。

“一器一漆,皆有故事。”实践团成员一踏入基地,便被陈列架上琳琅满目的漆器所震撼。浓郁如火的朱砂红、明亮如金的明黄、深邃如夜的黑,交织碰撞于一件件器皿之上。或为酒具食器,或为祭祀礼器,其纹样古朴神秘,造型敦厚大方,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

吉伍五呷老师如数家珍,将彝族漆器的千年历史娓娓道来。从新石器时代先民利用天然生漆制作简单器物雏形,到明清时期工艺达到鼎盛,彝族漆器一直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它不仅服务于日常生活,更承载着信仰、礼仪和审美情趣,是彝族精神世界的具象表达。

他指着一件绘有多重纹样的漆器介绍:“彝族漆器以黑、红、黄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大地的根本,庄重而高贵;红色代表火焰,象征尊贵;黄色寓意光明与未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漆器上的传统图案包罗万象,从天地间的花鸟鱼虫、山石走兽、草木生灵,到人物形象、古老的神话传说,都被匠人们巧妙地抽象化、符号化,凝结于器表。

那些独特的纹路,如指尖划过的“指甲纹”、象征丰饶与联结的“渔网纹”、寓意财富的“古钱币纹”、代表力量与农耕文明的“牛眼纹”等,每一笔都蕴含着先民的智慧与对大自然的敬畏。

讲解之余,吉伍五呷老师亲自示范了彝族漆器制作的核心工序,将匠心具象呈现。从精选优质木材、精心制胎塑形,到繁复精细的髹漆,再到最后的纹样描绘,每一步都是对匠人耐心与技艺的极致考验。“单是髹漆这道工序,”吉伍老师一边用特制的细毛刷均匀涂抹着天然漆料,一边叮嘱道,“就需要反复上七八层之多。每一层都必须置于特定环境中自然阴干,耗时数日,急不得,也马虎不得。”漆器之美,正是在这时间的沉淀与匠心的坚守中悄然绽放。

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尝试绘制简单的彝族纹样。初次握笔的手难免颤抖,线条歪歪扭扭,但大家都学得格外认真。当看到自己笔下的羊角纹、火塘纹逐渐在漆盘上成形,龚曦赟感慨道:“原来一件小小的漆器,背后是这么多道工序和这么深的文化密码。这不仅是手艺,更是彝族人民一代代传下来的精神财富。”

活动尾声,实践团成员们在基地的留言簿上写下感悟:“红、黄、黑——缠绕出千年历史,交织出彝家韵味。”“每一缕色彩都藏着文化的密码与岁月的温度。”“笔下纹路在岁月里生花,祝福日月成诗,千年成诵。”……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既是对彝族漆器文化的敬意,也是对“彝汉同书团结章”主题的生动诠释。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此次研学活动,让团队成员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到彝族漆器独具匠心的艺术之美,深层次上领悟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后所蕴含的坚定文化自信与深厚民族情谊。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大家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根脉所在,更是传统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精髓所在。”守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在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确保我们的文化血脉得以延续,精神财富得以传承。

通讯员:李金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