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建始县景阳镇马鞍山社区“爱心托管班”的教室里,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九届“大手牵小手”星火传薪恩施助学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甘思彤,正拿着一个塑料瓶向孩子们讲解垃圾分类的奥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个小小的塑料瓶如果被正确回收,能变成漂亮的运动服呢!”这场以“垃圾分类,保护地球家园”为主题的课程,让乡村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走进环保世界,种下绿色生活的种子。
甘思彤结合专业知识与支教经验,将课程设计得生动有趣。“垃圾如果不分类,会给我们的家园带来大麻烦哦。”她打开课件,一张张垃圾围城的图片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这些堆积的垃圾会污染空气,让我们呼吸的空气变臭;还会渗透到土壤里,让小草长不出新芽;流进小河里,鱼儿就没法生存了。”甘思彤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讲解垃圾污染对土地、水源和空气的危害,当说到“全球每年有超过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时,孩子们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
为了让抽象的分类知识变得直观,甘思彤带来了自制的“垃圾分类小课堂”教具——四个贴有不同颜色标志的纸箱:蓝色代表可回收物,绿色代表厨余垃圾,红色代表有害垃圾,灰色代表其他垃圾。“现在我们来认识‘垃圾家族’的四位成员。”她举起一张废纸:“这是可回收物,就像我们穿旧的衣服、喝空的饮料瓶,经过处理能变废为宝。”接着,她拿起一片菜叶:“这是厨余垃圾,来自厨房,能变成花草的‘营养餐’。”
在“垃圾回家”互动游戏环节,课程气氛达到高潮。甘思彤准备了30多种常见物品卡片,从鸡蛋壳、电池到旧书本、口罩,让孩子们分组竞赛,将卡片贴到对应的“垃圾桶”上。“老师,废电池应该放红色桶!”“香蕉皮是绿色桶的!”孩子们争相举手,有的还为“口罩属于其他垃圾”展开激烈讨论。甘思彤趁机讲解:“用过的口罩有细菌,不能回收,也不是厨余和有害垃圾,所以要放进灰色桶哦。”她还教大家朗朗上口的分类口诀:“纸塑金属玻璃衣,洗净晾干归蓝桶;剩菜果皮投绿桶,沥干装袋别忘记;药油电灯温度计,红桶单独来存放;尿布纸巾尘土灰,灰色桶里待处理。”
课程中,甘思彤特意分享了上海的“猪口诀”和日本的分类案例。“上海的叔叔阿姨用‘猪能吃的是湿垃圾’来记住厨余垃圾,特别好记。”她笑着说,“日本的小朋友会把垃圾分成十几类,还会按规定时间投放,他们的街道特别干净。”她鼓励孩子们:“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做好了能保护我们的清江,让景阳镇的山更青、水更绿。”
课程结束后,记者采访到甘思彤老师,她说道:“比起知识灌输,我更想让孩子们感受到垃圾分类是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希望这堂课能让他们养成分类习惯,带动家人一起参与,让环保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