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医学院“心承文脉,冀忆乡情”暑期社会实践队:非遗焕发新活力,木雕技艺薪火传
通讯员:王爽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使其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2025年7月23日至26日,承德医学院“心承文脉,冀忆乡情”暑期社会实践队石家庄分队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木雕为核心,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木雕非遗活化,博物馆教育创新”系列实践活动。
7月23日,实践团队走进河北辛集中学,将非遗元素创新性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疗愈”之旅。活动中,心理专业的队员引导高一学生们将当下的烦恼、压力或期许书写在明信片的背面。书写本身即是一种情绪释放的过程。这种“以纹载情,以文化心”的方式,巧妙地将非遗承载的积极精神能量转化为心理支持资源,实现了“文化共情”与“心理疏导”的深度融合。活动现场反响热烈,共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200份。这组数据有力印证了非遗文化在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和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为“非遗+心理”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实证依据。
▲图为心理专业的队员引导高一学生们写明信片 娄若瑜/摄
7月24日,团队延续校园实践路线,在辛集中学举办了主题为“墨染千年纹,笔绘古今情”的创意彩绘工作坊。团队成员精心准备了忍冬纹、莲花纹以及各类祥瑞神兽等经典图案作为参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现代绘画工具和色彩语言,对这些千年纹样进行解构、重组与再创作。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传统纹样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可塑性,这些融合了传统基因与现代审美的创意成果,真正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让纹样走进生活”。
▲图为学生们对千年纹样进行解构、重组与再创作 娄若瑜/摄
7月25日,实践团队将课堂移至河北博物院,开展了一场深度的“历史解码”研习活动。成员们带着问题意识,重点考察了《北朝壁画》展厅和《曲阳石雕》专题展,进行细致的对比研究与交叉分析。他们聚焦于壁画中的装饰图案、雕刻中的技法运用,探寻这些历史遗存中蕴含的、与后世河北地区木雕、石雕等非遗技艺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和工艺雏形。此次系统性的历史梳理与研讨,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非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精神高度的理解,更为我们思考如何守护文化根脉、激活传统技艺的当代生命力,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和多元的思路启发。”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河北博物馆合照 闫玉先/摄
系列活动的收官之站,实践团队于7月26日深入位于井陉县的许红阳木雕博物馆,进行沉浸式的“匠心体验”。许红阳木雕是井陉木雕的重要代表,其家族传承历史已逾三百年,是研究河北地区木雕技艺活态传承的珍贵样本。在博物馆内,团队成员们通过丰富的实物展陈、详实的图文资料系统了解了井陉木雕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团队成员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门古老技艺在融入现代设计、建筑、生活美学时所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图为许红阳木雕博物馆中布木雕作品 樊友琪/摄
此次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是三下乡团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和有力实践。让以井陉木雕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技艺真正“活”在当下人的手中、心中,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的肌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实现真正的“见人见物见生活”。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河北博物馆合照 张雨欣/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