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户文旅视角:墩头蓝染的经济实践探索与市场洞见

发布时间:2025-07-26 19: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织就非遗青年派张凌渊王梓晰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10日,调研团队深入彭寨镇街头巷尾,对当地经营文旅相关业务的商户展开专访。这场聚焦墩头蓝染产业化的实地调研,不仅捕捉到商户们对非遗文旅融合的热切期待,更从市场一线收集到不少宝贵建议,为墩头蓝染的经济实践探索提供了鲜活的市场依据和创新灵感。

图为彭寨镇

作为彭寨镇的文化瑰宝,墩头蓝染凭借其古朴的蓝白纹样、天然的染色工艺,早已在当地商户心中埋下文旅融合的种子。在专访中,几乎所有商户都对墩头蓝染与文旅产业的结合前景表示乐观,认为这是激活地方经济、带动商户增收的重要突破口。

“游客来乡村旅游,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更渴望深度体验当地文化。”经营手工艺品店的王老板有着多年的市场观察经验。据调研团队了解,当地已开发出蓝染DIY体验课程。当地居民联合镇政府在村里开设了一个蓝染体验工坊,游客来了先听传承人讲蓝染故事,再亲手学织布、染色,最后把自己做的手帕、T恤带回家。这样既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也能带动餐饮、住宿消费。大家普遍认为,体验式消费能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而加深对墩头蓝染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图为墩头蓝染工坊。李宛瑜 刘诗怡摄

除了DIY课程,“主题民宿装饰”也被视为重要的融合路径,但是该项目还未得到实践落地。几位民宿经营者建议,将墩头蓝染布料用于民宿的床单、窗帘、靠垫等软装,打造“蓝染主题民宿”;在公共区域展示蓝染工具、成品,布置文化墙讲述蓝染历史,让游客在住宿过程中全方位感受蓝染文化氛围。“游客住进来就像住进蓝染的世界,拍照发朋友圈就是最好的宣传。”一位民宿老板笑着说,这种场景化营造既能提升民宿特色,又能自然传播蓝染文化。

图为队员采访当地商户。邱杰敏 莫雅雯摄

商户们的建议与调研团队此前的问卷调查结果高度契合。数据显示,在“希望墩头蓝文创产品应用于哪些场景”的选项中,74.79%的受访者选择了“日常服饰”,64.05%期待墩头蓝融入桌布、抱枕等家居装饰。这种市场需求与商户建议的精准对接,让调研团队更加明确了墩头蓝染文旅开发的方向——以体验为核心,构建“体验+消费+住宿”的完整产业链。

在探讨体验项目落地时,商户们也提出了实操层面的建议。他们认为,蓝染体验项目需要“分层设计”,针对亲子家庭可以开发简单易操作的织染手帕、小饰品课程;针对年轻群体则可推出进阶版的围巾、帆布包制作。

对于产品销售,商户们建议将体验项目与产品消费相结合。“游客做完体验产品可以直接购买,还能看到更多蓝染文创产品,比如蓝染纹样的笔记本、茶杯、挂件等。”他们提到,目前蓝染产品款式较为传统,建议在保留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设计,开发更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文创产品,“比如和当下流行的国潮风格结合,让老技艺变新时尚。”

商户们还关注到人才与宣传的重要性。一位从事导游工作的女士建议,培养一批既懂蓝染文化又懂旅游服务的讲解员,让他们能在带团过程中生动讲述蓝染故事;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游客体验蓝染的全过程,通过“游客视角”的真实分享吸引更多潜在客群。“现在很多人看短视频找旅游目的地,真实的体验场景比硬广更有吸引力。”

专访中,商户们表达了对政府和专业团队支持的期待。他们希望能有统一的规划指导,避免无序竞争;期待政府能牵头组织商户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和产品设计能力;也希望调研团队能提供市场分析、产品设计等专业支持。“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把蓝染文旅做起来。”一位商户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图为队员采访旅店老板。李宛瑜 刘诗怡摄

调研团队认真记录了商户们的建议,表示将把这些实践经验融入到研学课程包的设计中,优化课程内容、完善配套服务方案。团队负责人表示:“商户是连接文化与市场的桥梁,他们的经验最接地气,也最有价值。如果把商户智慧转化为具体方案,就能助力墩头蓝染从文化资源变成富民产业。”

此次商户专访让墩头蓝染的振兴路径更加清晰。从商户们热切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当传统文化找到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当商户的实践智慧与专业团队的规划设计相融合,非遗的经济价值便能得到充分释放。未来,倘若蓝染DIY体验、主题民宿等项目能够顺利落地,墩头蓝染不仅能成为彭寨镇的文化名片,更能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蓝色经济”,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梓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