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协同启新程:共绘彭寨镇墩头蓝非遗振兴蓝图

发布时间:2025-07-26 19: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梓晰   阅读 7.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9日,“织就非遗青年派”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调研团队走进彭寨镇政府,与镇政府围绕当地非遗项目墩头蓝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振兴展开深度对话。这场政校之间的务实交流,不仅精准梳理出墩头蓝产业化进程中的现实挑战,更碰撞出“短视频引流+文旅体验+文创IP”的活化新思路,为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蓝韵魅力与价值

墩头蓝作为彭寨镇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符号,承载着当地数百年的纺织技艺与民俗记忆。其以天然植物染色、传统手工织造为核心的技艺体系,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在对话中,镇政府工作者首先肯定了墩头蓝的文化价值,“每一块墩头蓝布料都沉淀着先辈的智慧,是彭寨镇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这份遗产是一份重要责任。”

图为队员采访政府工作人员。邱杰敏 甘思晴摄

    传承痛点与挑战

然而,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墩头蓝正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镇政府坦诚指出,当前文旅配套设施薄弱是制约墩头蓝发展的首要瓶颈。“游客想来体验墩头蓝技艺,但周边住宿、餐饮、交通等基础设施跟不上,难以形成完整的文旅消费链条。”此外,青年传承断层问题同样严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年轻一代多选择外出务工,愿意潜心学习传统织造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目前掌握核心技艺的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技艺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图为队员采访政府工作人员。邱杰敏摄

除了硬件设施与人才短板,墩头蓝的市场认知度与品牌影响力不足也是突出问题。传统销售模式局限于本地小范围流通,缺乏现代化的营销渠道与品牌包装,导致这一优质非遗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多人不知道墩头蓝的独特价值,更不了解其中的文化故事,市场开拓难度很大。”镇政府的介绍,让调研团队对墩头蓝的发展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青年创意与策略

针对这些痛点问题,调研团队结合前期深入田野调查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系统性的活化思路。团队介绍:“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调研,队员们发现墩头蓝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原生态的技艺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当前最大的短板是传播渠道与体验场景的缺失。”基于这一判断,团队提出“短视频引流+文旅体验+文创IP”的三维发展策略。

在短视频引流方面,团队建议搭建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打造“墩头蓝技艺传承人”“蓝染手作日常”等系列内容,用镜头记录从植物采摘、染料制作到织布染色的全过程,让网友直观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现在年轻人喜欢看短视频,可以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墩头蓝故事,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这一想法得到了镇政府的积极共鸣,“新媒体传播成本低、覆盖面广,确实是扩大墩头蓝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文旅体验环节则聚焦解决配套设施薄弱问题。团队提出,可依托现有村落布局,改造墩头蓝非遗体验工坊,设置技艺展示区、手工体验区、产品展销区等功能板块,让游客在参与织布、染色等体验活动中深度感受非遗文化。同时联动周边村落资源,开发“非遗+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形成“体验+消费+住宿”的文旅闭环。

在文创IP开发上,团队建议将墩头蓝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服饰、家居用品、饰品等文创产品,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可以设计墩头蓝纹样的帆布包、围巾,甚至与时尚品牌联名推出限定款,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此外,还可挖掘墩头蓝背后的民俗故事,开发数字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提升品牌附加值。

    调研陈果与展望

此次政校对话为墩头蓝的振兴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政校协同能实现资源互补,就有信心让墩头蓝重新焕发生机。”镇政府的话语中充满期待。

这支承载着彭寨镇文化记忆的“蓝色经纬”,有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织就更加绚丽的传承画卷,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而这场务实的交流也证明,唯有政府主导、高校助力、社会参与,才能形成非遗保护的合力,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梓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