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王艾嘉 李奥 周馨)7月25日,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李熙桥镇双元学校的课堂里,一堂充满乡土气息的非遗竹编课热闹开讲。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守望支教社赴邵阳绥宁基层服务践行团成员王艾嘉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织竹编小船,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图为践行团成员王艾嘉教授“非遗竹编”课程
绥宁县地处湘西南,楠竹资源丰富,竹编技艺是当地流传已久的传统手艺,曾是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但随着时代发展,这门手艺逐渐被淡忘。此次践行团成员王艾嘉带来的竹编课堂,正是为了让乡村孩子重新认识这项本土非遗。
践行团成员王艾嘉在课堂中结合老照片和实物,从精巧的竹篮到灵动的小动物,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物件让孩子们发出惊叹。随后,王艾嘉转入实操教学。她将提前劈好的竹篾分发给孩子们,逐一讲解制作步骤:“第一步先编船底,用'一上一下'的十字结固定;第二步立船帮,要注意每根竹篾的间距均匀;最后收边时慢慢收紧,小船就成型了。”她边说边示范,手指翻飞间,竹篾逐渐勾勒出小船的轮廓。
图为践行团成员王艾嘉为学生示范
起初,孩子们的动作有些笨拙,纤细的竹篾在手中不听使唤。“老师,我的竹篾总跑偏!” “这里怎么才能编得平整?”随着孩子们的疑问增多,志愿者王艾嘉走下讲台,逐个指导。她握住一年级学生小宇的小手,调整握篾的角度:“手腕放松,像这样轻轻压下去,竹篾就听话了。”遇到编得快的孩子,她还鼓励他们当“小老师”,帮助身边的同学。教室里竹篾碰撞的轻响与欢声笑语交织,成了最特别的课堂旋律。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忙碌,三十多只竹编小船陆续完工。有的船身方正,有的带着弧度,虽然不算精致,却承载着孩子们的用心与创意。镜头前,孩子们举着自己的“战利品”,笑容比夏日阳光还要灿烂。
图为全体师生携自制竹编小船合影留念
践行团成员周馨看着照片里孩子们的笑脸,感慨道:“这些小船不仅是手工作品,更是连接孩子与本土文化的纽带。希望这些小小的竹编小船,能载着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直传承下去。”
据了解,此次乡村夏令营非遗课堂是当地推广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之一。双元学校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在接触非遗的过程中,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