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刘湘媛)为深入践行“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特殊群体,近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美美与共”实践团赴高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为期5天的非遗传承主题实践活动。实践团依托“认知启蒙——实践创作”的教学模式,将古老的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互动体验项目,引导特殊儿童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实现角色跨越,让非遗传承在特殊教育领域落地生根。
《竹宝宝穿越记》:从屏幕到指尖的文化启蒙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会长大的朋友——竹子。”主讲人冯老师以“竹宝宝穿越记”为线索,循着竹子的前世今生,为孩子们串联起一幅底蕴厚重的竹文化长卷。在这场沉浸式文化体验中,孩子们跟随竹宝宝的成长轨迹见证其一次次变化,最终看着它化身为可感可触的竹编,完成了从视觉认知到触觉体验的深度衔接,让竹编文化的种子在心中悄然扎根。
随后,在助教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正式开启了竹编制作实践。伴随着“一二、一二”的整齐指令,原本散乱的竹条在孩子们略显笨拙却格外专注的组合下,逐渐实现了有序的和谐统一——正如竹条从散乱到规整的转变,孩子们也在亲手编织的过程中,让心灵与传统文化慢慢贴近、凝聚。当缤纷贴纸、素雅干花以及清脆风铃与竹编作品相融合的瞬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已在无声中写下传承的注脚。
图为老师介绍非遗竹编的历史源流
图为助教老师与学生共同制作非遗竹编
剪纸筑童真:红色宣纸里的非遗“安全屋”
当非遗艺术与红色故事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主讲人陈老师巧妙地将红色文化的具象特征融入非遗美育之中,以剪纸为载体,让抽象的红色精神与具象的艺术表达相融合,使一朵朵“红色之花”跃然宣纸之上。
图为老师讲述非遗剪纸的红色故事
讲解过程中,陈老师引导孩子们在互动情境中寻找贴有红星标识的“安全屋”,率先举手的孩子在屏幕中央认真圈出红星,积极与老师互动。剪纸作品展示环节一到,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在老师的鼓励下,站上讲台的孩子们自信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精心设计的实践环节同样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展示空间,鼓励着孩子们主动展现自我、与人交流。
图为学生展示非遗剪纸作品
纸箱剧场:“火种宝宝”点亮花灯翻转课堂
在制作花灯之前,张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魔术表演——“火种宝宝”变幻出各式花灯,瞬间点亮了孩子们的心野。随后,“动物花灯点点看”的游戏环节更是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循着节奏,在“火种宝宝”的引领下,真切感受花灯流转的暖意与纷繁图样。
图为老师通过纸箱剧场向孩子们展示花灯魔术
课程落幕之际,暖阳班的小轩同学仍意犹未尽,主动举手道:“老师,我也会变魔术!”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他有模有样地复刻着课堂上的魔术动作,引得同伴们阵阵欢笑,将“火种宝宝”延续成了更鲜活的模样。从趣味魔术中初识,到亲手制作深入体验,孩子们在闪烁的灯火中,既收获了专属于自己的花灯,更在心中悄然植下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
图为暖阳班小轩同学参与花灯翻转课堂的互动场景
AI赋能:扎染工艺晕染生命的斑斓色彩
为了拉近孩子们与扎染的距离,陈老师借助AI技术打造出扎染虚拟动画形象“小偶”——它身着蓝色民族服装,头戴精美饰品,拥有孩童般稚嫩的声线,成为了课堂上的特殊“讲师”。陈老师以小偶之口为大家授课,介绍了扎染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详细讲解了扎染的“五步法”:浸湿、捆扎、浸染、洗去浮色、晾干。
图为老师向孩子们介绍扎染虚拟形象“小偶”
“什么时候可以戴手套呀?”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给布料上色了。助教老师进行简单的示范后,随着各色颜料淅淅沥沥地落下,孩子们的作品恰似一朵朵正蓬勃生长的花,在生命炽烈时尽全力将独有的美展现给世界。古老的扎染因趣味AI技术的赋能,在孩子们的手中焕发新的光彩。当缤纷色彩与素白布料相撞,这些扎染作品便成了孩子们向世界倾诉心语的桥梁。
图为学生共同认真制作非遗扎染作品
本次非遗美育课堂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通过线上调研与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到了真实且多元的反馈,共计回收家长问卷17份。这些声音不仅印证了活动的价值,更折射出特殊儿童教育领域的深层需求。其中多位家长提到“希望增加普特儿童共同创作的环节”。一位高州特校的老师同样参与了实践团的夏令营活动,“通过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同完成非遗作品的方式,能使普通学生更好地了解特殊学生的情况,融合效果也会因此更好。
一位家长则认为这次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参与更多的手工制作,“每一节课都让孩子们充分参与,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让他们学习到非遗知识。” 家长们普遍认为,非遗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打开了心扉,让他们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分享”。
“感谢实践团的用心策划与细心付出,让我们家长知道,社会并没有把这个特殊群体遗忘,还有人愿意关注他们,为他们而努力。”从线上反馈到面对面交流,家长们的声音共同印证深化普特儿童融合实践的必然性。当非遗美育与特殊群体文化体验的空缺相碰撞,特殊儿童接触传统文化的窗口就有了敞开的契机,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理念就有了更具普适性的鲜活样本。让融合成为一道看得见的风景,以包容之心同享一片广阔的天空,正是实践团的初心所在。
“实践团成员们以多维融合方式进行的美育教学,在传授非遗技艺的同时更点亮了特殊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这为特殊教育注入了温暖的文化养分。茂名的特殊教育事业正需要这样的青春动能。”高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务处主任肖丽表示。(撰稿:刘湘媛 图片:刘湘媛 巫雪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巫雪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