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炳灵寺石窟之美——广州新华学院“丝路寻踪”社会实践队三下乡活动
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六大石窟之一,坐落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52公里的黄河之滨,它作为古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蕃古道的交汇点,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汉藏文化融合。为了深入了解炳灵寺石窟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向广大学生弘扬丝路文化,广州新华学院“丝路寻踪”社会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于2025年7月17日来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炳灵寺石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其背后深藏的丝路文化之美。
图为实践队在炳灵寺石窟的合照
“炳灵寺唐代造像的‘丰腴之美’与敦煌莫高窟同期作品一脉相承,但又因地处唐蕃古道,融入了吐蕃元素,体现了多民族艺术的共生性。”这是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樊锦诗给予炳灵寺石窟的评价。7月17日上午阳光明媚。实践队来到炳灵寺石窟,为进一步了解丝路文化,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窟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君洞,即第184窟。老君洞是一处人工开凿的大型洞窟,原为佛教禅窟,是炳灵寺最早的洞窟之一,北宋时,经与西夏、吐蕃之间的兵乱破坏,炳灵寺的佛教势力渐衰,道教逐渐延伸到炳灵寺,光绪年间,洞内塑造了太上老君像,洞外插檐挑角,改建之后称此窟为 “老君洞”。老君洞见证了佛教和道教在炳灵寺地区的兴衰更替,反映了不同宗教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交流与融合,队员无不沉浸于老君洞的历史变迁过程,内心充盈着对老君洞的感慨与赞叹。
步入炳灵寺石窟深处,队员看见的是大量的唐代石窟造像,据讲解员介绍,唐代是炳灵寺石窟艺术的黄金时期,现存三分之二的窟龛都雕凿于这一时期,而在这些石窟中极具代表性的是第169窟。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曾对第169窟这样评价:“炳灵寺第 169 窟的天然洞窟改造模式,以及造像与壁画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早期石窟‘因势赋形’的营造智慧,为研究石窟起源提供了独特样本。”169窟为炳灵寺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时代最早的石窟,内部石窟造像延续时间长,呈现出多民族、不同时期的风格:窟内西秦时期的佛像波纹发髻、高鼻深目,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风格浓郁,具有浓郁的西域佛教艺术风格;部分北魏时期的造像则呈现出“秀骨清像,褒衣薄带”的汉化风格。而除了窟内造像,内部的壁画题材类型也丰富多样:北壁上一幅较大型佛说法图,佛结跏趺坐于俯莲座上,双手曲臂上扬作说法状,头光及背光外有象征形的菩提树枝叶,俯莲台下绘圈状翻转的水波,佛两侧绘二菩萨拱手向佛侧立,右菩萨后上方又绘两身袒上身的飞天,手持供物,飘带飞扬;而在佛说法图的北侧绘有一幅维摩诘经变图,维摩诘手扶床沿,侧卧于帷帐内,显出一副羸弱的病容,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最早的维摩图之一。这种种风格的壁画和造像给队员带来了无数震撼,有队员不禁发出赞叹:“停留于此,似乎穿越时空的隧道,仿佛看到古代的工匠们,用丰富的构想和聪明才智,不辞辛苦攀爬在悬崖峭壁间,一手紧握石块,一手紧握凿子模样的器具,创造出一个个神情活现的石雕佛像。”
除了第169窟,另一具代表性的石窟则是第171窟的大佛窟。唐代佛像多具有“曹衣出水”的经典艺术表现手法,佛造像形象丰满圆润,这点在大佛窟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大佛面容丰润,表情安详,神态肃穆,顶结螺旋纹的肉髻,颈有三道纹,展现出唐代造像面形丰满、比例匀称的特点;佛像身着搭双肩的袈裟,善跏趺坐于吉祥座上,右手抚膝,左手置于腹前作说法印,在慈祥的气度中渗透着佛性的威严。该窟是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大唐盛世的艺术风貌和审美观念,其雕刻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展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队员站在佛像前,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位队员讲道:“佛身经历千年风霜,衣纹流畅的雕刻仍清晰可见。佛像脚下,菩提树影婆娑,与黄河的涛声、崖壁的梵呗交织成一幅永恒的超然画卷”
图为炳灵寺石窟第171窟大佛窟
在黄河的孕育下,炳灵寺石窟成为了中原文化、吐蕃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独属于自身的石窟文化。实践队历经多年,沿着古丝绸之路一线开展相关调研活动,今年来到炳灵寺石窟一带,就是要深入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底蕴,向广大学生弘扬丝路文化的精神内涵,为丝路文化的传承奉献力量,做好丝路文化的传承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