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芦杏瑶 罗阳璐 朵艳薇 )2025年7月16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第一支部的预备与积极分子,在教师李建萍带队的“语润边疆 数智传音”推普实践团三下乡活动期间,结合西双版纳景真村的实地见闻,专门召开了一场工作交流座谈会。此次座谈会聚焦实践过程中的初心感悟与责任担当,大家紧扣实践地民生实况,深入探讨基层治理成效,进一步凝聚了青年力量,强化了使命意识。对于新闻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场扎根大地的实践恰是一堂鲜活的“行走的思政课”,让专业所学在服务基层中落地生根,让理想信念在与群众的紧密联结中愈发坚定。
“三下乡”调研中的初心感悟与责任担当
交流中,参与实践的同学们结合调研经历,分享了对 “初心”与“担当”的深刻感悟。步春秀谈到,在景真村走访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基层 固边疆”等标语在村里随处可见。这些标语早已融入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见证着各民族群众心手相牵共守边疆的深厚情谊。“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责任就该如标语所倡导的那样,主动架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用实际行动守护这份‘同心同向’的温暖。”她深有感触地说。
刘思琪分享了调研中的暖心细节:“推普实践团的到来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欢迎,孩子们看到再次来到景真的推普成员,特意摘了野花跑过来,仰着小脸喊‘老师,你们终于来啦’。”这句稚嫩的话语让刘思琪同学深切体会到,基层教育工作与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一脉相承,都是扎根基层土壤、回应百姓需求的实在行动。
推普实践团成员们对此深有共鸣,大家一致认为,三下乡实践活动让“初心”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作为青年,更应在助力教育文化振兴的实践中锤炼党性,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践行誓词。
围绕 “基层治理成效”,推普实践团成员结合实践地的民生变迁展开了热烈讨论。在景真村,大家深切感受到当地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带来的新变化——全村被精细划分为多个网格,每片网格都有负责人,从政策宣传到民情收集,再到矛盾调解,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走在村里,标牌醒目亮眼,村民们遇到事儿,一个电话就能联系上负责人,问题很快就有回应。”宋思怡回忆起在村里的见闻,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把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口的做法,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此外,实践地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暖心举措,也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村委会特意腾出一间会议室,精心收拾成孩子们的‘课后自习室’,角落立着崭新的书架,上面整齐码放着童话书、科普绘本和红色故事集,满满当当的都是对孩子们的心意。”芦杏瑶分享着见闻,语气里满是触动,“寒暑假里,各个三下乡团队可以在这里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平日里孩子们也能随时来借阅书籍,小小的空间成了村里的‘文化充电站’。”
这些细微处的关怀,让青年们更直观地体会到:我们“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真切体现在对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悉心关注中。这份温暖与担当,也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强国有我”的青春信念。
青春向党,担当有我:青年的奋进之路
此次交流活动通过实践与理论的深度交融,让我们对基层治理的实践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把推普和调研中汲取的养分转化为奋进的动力,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主动扛起青年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让使命在青春奋斗中绽放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