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李东泽 秦紫英 李梓硕) 7月3日,南宁理工学院“锦遇新世代”非遗创新实践队,怀着对壮锦文化的喜爱,开启了对壮锦文化的探索,壮锦文化源远流长,壮锦文创产品更是数不胜数,多数都散布在民间之中,只有深入民间,才能感受到最真切的壮锦文化以及壮锦文创产品,南宁理工学院学子们,决定以传统的实地考察以及去探索制作过程,在出发之前,学子们已经做足了壮锦文化知识的储备,团队决定在武鸣区启程,前往武鸣区东北部的宾阳县。
团队队长李梓硕在完成与宾州古城负责人的对接之后,负责人随即开始介绍宾阳壮锦文化的发源和传承,队员们仔细的听着负责人的解说,并进行相对应的思考,如何才能对壮锦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跟随着负责人的脚步,队员们随即进入到古城中壮锦文创馆之中,在文创馆中有许多的现代文创品,例如领带,包包等,文创品中有着许多复杂的色彩和图案,一下子就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队员们拿起了文创产品,仔细的去观赏文创品上面的图案以及各种色彩,此时队友们开始讨论起上面各种不同图案的含义,他们仔细观察着文创品上的制作工艺,每一个地方的细节,通过交流与讨论,为后续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各种思路,也为创新提供了新的想法
图为队员们在上手感受壮锦产品 李东泽 供图
在离开文创馆,漫步在古城之中,队员们发现,在古城的居民之中,他们的交流通常以地方方言的形式,并不是以全国推广的普通话进行交流,同时也让队员们意识到,要推广与发展壮锦文化,要首先解决语言交流问题,要推广普通话,才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这次队员们的实地调研,不仅发现了在推广壮锦文化中的阻碍与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积累相应解决问题的经验,为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队员们稍作休息之后,便前往了下一个目的地:宾阳壮锦馆,尽管在前往的途中路途遥远,并且交通不便,但是队员们克服着困难,来到了宾阳壮锦馆,在到达了目的地之后,队员们进入了宾阳壮锦馆的大门,进入大门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各式各样的壮锦产品,有古老的壮锦展物,也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展创,队员们看着陈列在馆中的展品,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古老的壮锦展品散发着沉稳的气息,现代的壮锦展品散发着新时代的活力,两种不同时代的展品,似乎让对人们感受到了跨时代的交流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壮锦馆中,还摆放着一台现代的编织机器,似乎在述说传统手工制作过渡到现代机器的制作的发展历程,也让队员们感受到不管是壮锦产品还是制作工艺都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图为宾阳壮锦馆 李东泽 供图
随后在展馆的解说员的解说下,队员们了解到,宾阳壮锦馆不仅是一个展览的地方,同时也是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和学习技能的地方,为了帮助当地的弱势群体,在壮绵馆的后面,有制作壮锦产品的小厂间,队员们还发现,工作间的工具,与外界正常工具有所不同,在解说员的解释下,我们才得知,为了更好的帮助残疾人和弱势群体,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制作相对应适合他们自己的工具,因此每个人的工具都进行了相对应的调整,能够进行更好的工作,这不禁让队员们的心中流进了一股暖流,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的人在制作技术交流方面会运用到不同的方言,这也导致了同一个产品会产生不同的形态,这与每个人之间的交流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让队员们意识到,只有把普通话推广好,才有利于制作以及传承,同时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以及技术交流,在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普通话与壮锦文化相辅相成,只有共同发展,才更有利于壮锦文化的推广
在这次调研中,队员的收获非常多,不仅是在壮绵文化知识的了解,更是对壮锦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了新的认知,普通话与壮锦文化之间的发展,两者之间是互利关系,普通话推广+壮锦文化推广,才更有利于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种方式必定会为壮锦文化注入全新的活力
图为队员们在宾阳壮锦馆合影 李东泽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梓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