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寻踪,壁画传心 —— 成理“候鸟”成都访古记

发布时间:2025-07-27 12: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琦鑫 张芷涵 倪琬青 何佳霖 肖茹月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谢琦鑫、张芷涵)7月26日,当晨雾漫过青瓦飞檐,一支年轻的队伍正驻足凝视。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志愿服务团队10余名师生奔赴成都市新津区观音寺,开展实践活动。作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环,他们以青春之力触摸历史肌理,用脚步丈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深入挖掘这座千年古刹所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传承使命。 

▲图为观音寺内“宋少保张商英故里”碑

破壁—在观音壁画里读懂千年匠心

推开古寺朱门,时光仿佛在壁画上凝固。队员们屏息驻足,指尖轻触展板上的高清复刻图——壁画中观音衣袂翩跹,线条如流水般舒展,矿物颜料在光影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队员们一边用相机记录细节,一边听着社区文化顾问王老师的讲解。其中一位成员轻轻抚摸展板上的高清复刻图,称赞道:“这些线条的韵律感太美妙了!”此时一个声音从耳边响起“大家注意看这块石碑,这是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社区文化顾问王老师一边推开厚重的寺门,一边为队员们讲解。作为在当地从事文化保护工作三十余年的老专家,王老师对寺庙的一砖一瓦都如数家珍。观音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与民间审美融合的瑰宝,成都地区留存的作品因蜀地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显“烟火气”与“生命力”。队员们和带队吴老师一同从颜料成分到构图逻辑,从宗教寓意到民间审美分析那一幅幅壁画,一笔一画间,是古人对“美”与“善”的极致诠释。

▲图为王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解石碑内容

步入寺院,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檀香。主殿前的古柏苍劲挺拔,树干上深浅不一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寺院的核心区域——观音殿内,十余幅明代壁画让队员们屏息凝神。这些创作于明成化年间的艺术瑰宝,虽历经五百余年风雨,依然保持着惊人的艺术感染力。“大家请看这幅《飘海观音图》,”王老师指着西壁中央的主图讲解道:“观音足踏鳌鱼,衣带当风,四周海浪翻涌却神态安详,这种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堪称一绝。”

听着王老师的讲解,大家脸上都露出震惊的表情,一方面感叹壁画之美,另一方面也惊叹于壁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核,让成员们受益匪浅!

“最打动我的是画师们的匠心,”团队队长魏聖杰凝视着《飘海观音图》说道,“你看观音衣袂的褶皱,每一道线条都充满张力,既符合力学原理,又极具艺术美感。这种将科学精神与艺术追求完美融合的创作态度,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

▲图为王老师与团队成员相互交流

队员们借助专业设备,对壁画进行了多角度拍摄。负责摄影的成员架起三脚架,用微距镜头记录下壁画局部的笔触细节:“看这些衣纹线条,流畅得如同行云流水,古代画师的功力实在令人叹服。”

随着参观调研的圆满结束,带队老师吴教授在总结时指出:“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持续的行动力,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候鸟'。”

▲图为王老师与团队成员一起欣赏观音壁画

传灯—让文化之美照进青春心房

壁画是静态的,但传承可以是动态的——用学术研究深挖内涵,用新媒体传播扩大影响,用创意转化连接古今,这是“三下乡”的意义所在。如今,团队记录的影像素材被好好的保存。那些在古寺里拍下的光影、传承人掌心的老茧,都成了“候鸟”们带回的珍贵礼物。

▲图为团队成员和王老师合影

当夕阳为古寺的飞檐镀上金边,队员们的身影与壁画中的观音像在暮色里重叠。这场“文化寻根之旅”,不仅让我们读懂了壁画里的千年故事,更让我们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坚守,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正如“候鸟”的迁徙,带着使命出发,终会让文化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根发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佳霖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7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