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飘香,戏韵流转——中国民航大学“云途探遗韵,青衿守匠心”实践队寻韵黄梅,与戏曲邂逅

发布时间:2025-07-25 16: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钟景昊、杨朦语   阅读 3.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钟景昊、杨朦语)青砖黛瓦映戏台,丝竹声里品非遗。当晨曦穿透剧院的雕花窗棂,斑驳的光影在青砖地板上跳动,仿佛为即将上演的千年戏韵铺就了一条时光隧道。2025723日,我们的实践队走进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这座承载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殿堂,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在这里,婉转的唱腔与铿锵的锣鼓交织成诗,泛黄的戏服与数字化的传承碰撞出火花,而最动人的,是那些在光影中坚守与创新的身影——他们用半生诠释“非遗”二字的分量,而我们,正以青春之眼见证这份传承的脉动。

展馆寻迹:从“采茶戏”到“大剧种”的千年蜕变

下午,队员们走进黄梅戏实践基地展馆,在一件件实物与史料中,追溯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唱片到绣工精美的传统戏服,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黄梅戏的独家记忆。

“大家看这件戏服,是上世纪50年代《女驸马》中严凤英大师所扮演的冯素珍的原版戏服,耗时三个月才完成。”展馆讲解员指着一件红底绣龙纹的戏服介绍道。进入展馆的荣誉展区,一代宗师严凤英、王少舫以及诸多杰出黄梅戏艺术家的照片映入眼帘,建院以来的奖项与荣誉也都错落有致地陈列着。

▲图为《女驸马》中严凤英大师所扮演的冯素珍的原版戏服。钟景昊摄

从清代道光年间的“采茶戏”“黄梅调”,到上世纪50年代《天仙配》风靡全国,再到如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发展轨迹,在展馆中清晰可见。“原来我们安徽的黄梅戏有这么丰富悠久的历史!作为安徽人,我今天才真正读懂了这份文化骄傲。”实践队员钟景昊说。

经典复现:在唱念做打中读懂文化基因

当日傍晚,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天仙配茶楼内座无虚席,队员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沉浸式观看了《女驸马》《十八相送》等经典剧目的选段演出。

▲图为《女驸马》剧目片段。钟景昊摄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随着《女驸马》中冯素珍的经典唱段响起,台下瞬间想起会心的掌声,演员身着戏服,将人物的果敢与忠贞演绎得入木三分。紧随其后的《十八相送》选段,则以轻柔舒缓的曲调见长,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扮演者以默契的配合将其中的细腻情愫娓娓道来。而《六尺巷》选段则将安徽桐城张吴礼让的典故搬上舞台,传递出“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演出落幕,掌声经久不息。

▲图为《六尺巷》剧目片段。钟景昊摄

其实黄梅戏的许多经典唱段,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安徽人民刻在基因里的记忆,每当旋律响起总能引起共鸣。但今天在现场观看后才明白,黄梅戏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正在于其与生俱来的感染力与生命力,这项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演员专访:用热爱与坚守续写黄梅新篇

演出结束后,我们的队员与剧院的演员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从资深艺术家到青年演员,不同年龄段的戏曲人分享了他们与黄梅戏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了非遗传承背后的守正创新。

“您从事黄梅戏表演这么多年,是什么支撑您一路走来?”面对队员的提问,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季玲玲回答:“是热爱,更是责任。黄梅戏走到今天,靠的是一代代人的接力。我们这代人就是要把接力棒握紧、传好。”

▲图为钟景昊与艺术家季玲玲在交谈。

在与现场的一些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一直以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守正创新,扎根人民,紧紧围绕传承发展黄梅戏文化,重构古代女性叙事,推出沉浸式新国风音乐剧《她&她》;以HM.1953演艺新空间为载体,打造“黄梅戏+”沉浸式亲子研学游;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结合现代审美创新服装和舞台设计……在将黄梅戏推向“更高处”的同时,让黄梅经典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黄梅戏的婉转唱腔穿过岁月的回廊,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明亮的光彩,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曲戏的传承,更是一方水土的魂、一代人的情。它曾在田间地头生根,如今在年轻心灵里发芽,用创新的笔墨续写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浪漫,用坚守的初心守护着“谁不说俺家乡好”的赤诚。

这股流淌在血脉里的韵律,终将越过山川湖海,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热爱的种子。因为它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永远奔涌的江河——带着老一辈的温度,载着年轻人的向往,向着更远的未来,生生不息,余韵悠长。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剧组的合照

撰文 钟景昊、杨朦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朦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