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学子探秘千年螺钿工艺,非遗文化闪耀上合国际舞台

发布时间:2025-07-25 16: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浩宇   阅读 7.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通讯员:张凯玉 张驰)7月18日至22日,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贝嵌万象·钿传千韵”社会实践队赴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开展了一场深度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螺钿漆器工艺的调研与宣传活动。此行恰逢2025上合组织博览会盛大举行,为这项古老技艺增添了国际视野的璀璨光芒。

螺钿,又称“螺甸”、“钿嵌”,是中国传统装饰工艺瑰宝。它选用深海贝壳(如夜光螺、鲍鱼贝等)内壁天然虹彩层,经精细加工成薄片,根据图案需要镶嵌于器物表面。其成品在不同光线角度下呈现变幻莫测的瑰丽光泽,被誉为“东方幻彩”,是中华物质文明与审美意趣的杰出代表。

初识华彩,溯源千年技艺

实践队首站抵达青岛贝雕艺术馆。馆内陈列的精美贝雕与螺钿艺术品令队员们叹为观止。螺钿,这门源远流长的东方镶嵌艺术,可追溯至商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匠人以珍稀贝蚌之壳,经匠心切割、打磨成纤薄饰片,再以天然漆为媒,将其镶嵌于木、漆器之上,营造出流光溢彩、层次分明的独特美感。团队成员在此沉浸式体验中,对螺钿工艺的历史底蕴与艺术价值建立了初步而深刻的认知。

亮相国际,捕捉时代回响

7月19日,实践队奔赴2025上合博览会场馆——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在青岛钿贝世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团队成员细致观摩展品,并对公司负责人与络绎不绝的国内外观众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螺钿制品非常精致漂亮,古色古香又很现代实用。”一位客商赞叹道。团队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螺钿技艺在当代的市场定位、创新设计思路与国际化传播路径,更切身感受到其在世界文化交流舞台上的独特魅力与蓬勃生命力。

对话匠心,体悟传承之重

行程第三日,实践队探访了青岛钿贝世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非遗传承人纪先生进行了深度专访。纪先生向队员们展示了螺钿工艺从设计、选贝、切割、打磨到镶嵌、髹漆的繁复全流程。车间内,匠人们凝神静气,指尖在毫厘间精准游走,将贝壳化为器物上的灵动纹饰,宛如一场“刀尖上的舞蹈”。纪先生坦言:“一名成熟的螺钿匠人,至少需要潜心学习三年以上。”团队成员在观摩与交流中,深刻体悟到精湛技艺背后所承载的时光重量与匠心坚守,对非遗传承的紧迫性与文化发展的使命感有了切肤认知。

薪火初试,实践赋能传播

7月22日,带着前期的积累与思考,实践队员走进当地一家手工工坊,在匠师指导下亲手体验螺钿镶嵌基础工艺,制作简易纪念品。尽管步骤简化,但亲手触摸贝壳的温润、感受镶嵌的专注,使队员们对这项传统工艺的理解从理论跃升至实践层面,也为后续宣传推广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展望未来,青年助力非遗

“贝嵌万象·钿传千韵”社会实践队此行收获丰厚。他们深入非遗腹地,见证了螺钿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国际舞台绽放新姿的动人历程。实践队正积极整理丰富素材,计划制作专题纪录片及新媒体内容,旨在以青年视角和创新手段,讲好螺钿故事,让这项承载千年智慧与审美的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青年力量赋能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学子们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行动传递非遗薪火,展现了当代青年在守护文化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浩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