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聚焦黄河生态,以科研促变废为宝

发布时间:2025-07-25 17: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静茹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将黄河支流堆积的淤泥“变废为宝”,制成有机肥料!为守护黄河支流生态,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5年7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淤护河 化淤为肥”实践队走进泰安市龙门水库及周边区域。作为大汶河支流源头之一,龙门水库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下游水系乃至黄河健康,实践队员此行不仅深入考察水库生态、采集水样淤泥,更创新性地利用专业知识,将水库周边采集的废弃淤泥转化为可利用的农业资源,为当地黄河生态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新思路。

清晨,实践队员首先来到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通过流域地图详细介绍了龙门水库与黄河的水系关联:水库承接周边山地来水,经下游河道汇入大汶河,最终注入黄河,是黄河流域生态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据介绍,近年来当地实施了水源地保护工程,通过采取划定禁养区、种植防护林等措施,水库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但季节性降雨带来的泥沙淤积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这让实践队员深刻意识到此次调研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每一条支流的清澈,都是黄河安澜的基石。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肥城市龙门口水库人员了解当地水系详细情况。

随后,实践队员乘船前往水库中心区域。随着船体在湖面上行驶,队员们站在船头观察水体状况:近岸水域可见少量水生植物,深水区域透明度较高,仅在船底激起的水流中能看到细微悬浮颗粒。抵达预定采样点后,实践队员通过使用专业设备,分别采集了表中底层水样,将其密封在贴有标签的采样瓶中,标签上详细记录采样时间、水深和经纬度信息。这些水样将被带回实验室,用于检测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关键指标,以全面评估水库水质状况。瓶中封存的不仅是水样,更是对黄河支流健康的细致“体检”。

▲图为实践队员取龙门村庄水样以供后期水质检测。

▲图为实践队员乘船至预计的采样点进行采样。

午后,实践队员来到水库下游的河漫滩。这里是水流与陆地的过渡地带,生态系统独特,同时也是淤泥堆积的区域。实践队员穿上防水靴,踏入淤泥中,使用工具采集淤泥样本。河漫滩的淤泥富含各种物质,既是潜在的污染源,也是可开发利用的资源。采集过程中,实践队员小心翼翼,确保样本的完整性与代表性,为后续实验室研究奠定基础。脚下的淤泥虽不起眼,却连接着“污染”与“资源”的转化,暗含着生态循环的密码。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河漫滩采集淤泥样本。

实践队员开启了一场“点泥成金”的科研攻关。经过5天发酵及后续烘干、筛分等工序,黝黑的淤泥最终蜕变为符合标准的生物有机肥成品。这场“点泥成金”的实验,不仅是技术的探索,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践行——解决了淤泥堆积文体,同时创造了肥料,更形成了“支流保护-废弃物利用-绿色农业”的闭环。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实验室进行淤泥发酵实验。

此次实践让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需要从支流源头开展,从每一处细微的生态环节入手。龙门水库的水质监测、河漫滩淤泥的资源化利用,看似局部的实践,实则是黄河生态保护系统工程的具体体现。正如黄河的奔腾离不开千万条支流的汇聚,黄河的健康也需要每一条支流的细心呵护此次龙门水库之行,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守护母亲河,需从每一条支流的源头抓起,从每一个细微的生态环节着力。实践队员表示,后续将重点跟踪这批由黄河支流淤泥“变身”的有机肥在桃园村农田的施用效果, 深入探索“清淤护河-化淤为肥-反哺农桑”的可持续循环模式。他们决心以青春智慧和科研力量,持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让每一滴汇入黄河的支流水,都承载着清澈与生机,奔向更远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静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