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铸就“进士村” —— 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微爱湘遇实践队探寻茶陵县火田镇五门村的千年科举往事

发布时间:2025-07-25 17: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星语   阅读 3.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湘东茶陵的青山秀水间,静卧着一个承载千年文脉的古村落——五门村(古称火田)。这里是尹氏家族生息千年的故土,也因科举上的不凡成就留下了印记。回溯过往,“进士村”的过往便清晰可见。

今年是天津大学微爱湘遇实践队与五门村合作开展“微爱湘遇·七彩假期”暑期夏令营活动的第三年,当翻阅泛黄的族谱和州志,当聆听长辈讲述先贤苦读的故事,“进士村”的辉煌过往不再只是遥远的记载,而是一种可感可触的传承。实践队在支教之余,记录下这些片段,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这座古村背后,对知识与教育的千年坚守。

千年书院点燃文明星火

北宋初年,尹氏先祖雄飞公秉持“得田则止”的家训,择火田而居。百余年后,九世祖彦德以赤诚犒军,得抗金名将岳飞亲题“一经堂”勉励:“当以一经教子,后必有显著”。宋高宗御赐“明经堂”之名,由此诞生的明经书院,成为茶陵历史上最早的书院,被誉为茶陵文化的源头。朗朗书声自此绵延千年,耕读传家的火种在这里燎原。

十五进士书写科举奇迹

明经书院深厚的文教积淀,催生了令后人惊叹的科举成果——据族谱与州志记载,自南宋至清末,五门村尹氏一族共走出了15位进士。特别是在南宋时期,约百年间五门村便考取了10位进士,其密度之高,于茶陵历史中也属少见。

历史的星空群星璀璨,不乏兄弟同辉的佳话:尹伯正(1190年进士)与尹仲正(1193年进士)先后登科;尹毂、尹岳兄弟更在1268年同年折桂。亦有父子相继的荣光:尹伯正之子尹申于1202年考取进士;尹仲正之子尹褎然则在1214年中进士,后官至大农司卿,续写着门庭辉煌。

这其中,尹毂(字务实)不仅以进士入仕,更以气节名垂青史。当元兵铁蹄踏破潭州(长沙),他率孤军浴血奋战三月,城陷之际举家自焚殉国,抗元名臣李芾洒泪赞曰:“尹务实,真男子也!”明代进士尹尚宾掌管盐政时,在浊流中独守清节,拒贿惩奸,其风骨至今令人敬仰。至清代,尹铭绶更实现“榜眼于探囊取物”的豪言,高中光绪二十年(1894年)榜眼,官居二品。

十五名进士的辉煌,使人口并非最盛的尹氏家族进士数量稳居茶陵前列。加上50余名举人(含2名解元)及众多秀才,五门村“崇文重教、人文渊薮”的美名可谓是实至名归。

忠义风骨滋养精神沃土

五门村的荣光,远不止于金榜题名。尹谦孙进士及第却拒官隐逸,醉心儒学;尹惟日27岁任县令,单骑入险地平定兵匪勾结之乱,最终积劳殉职;“文代武帅”的担当、忠孝节义的风骨,早已融入村庄血脉。明清时期多位先贤获朝廷诰封,民国至今仍涌现如茶陵县令尹箕浦、民国少将尹曜南、解放军将领尹德光、尹保仁等军政英才,无不印证着优良家风的深远流泽。

古村新生,文脉不息

千年光阴荏苒,明经书院虽已隐入尘烟,但五门村崇教兴学的基因从未断绝。今日漫步古村,祠堂的斑驳砖瓦、族谱的泛黄纸页,仍在无声诉说着“进士村”的传奇。

千年进士村,文脉今更盛。回望那段科举荣光,更能体会教育改变命运、知识塑造家国的力量。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向学精神,正是今日涵养乡土、培育人才可资镜鉴的宝贵财富。

▲图为火田中心小学“微爱湘遇·七彩假期”夏令营开营仪式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星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