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艺流光凝匠心 青年寻踪承文脉 —— 广东二师茂名光影文萃实践团赴茂名高州探访木偶戏与木刻画非遗魅力

发布时间:2025-08-07 14: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许程怡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 8 月 7 日讯(通讯员 徐婷思)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让高州木偶戏、木刻画等传统技艺在时代更迭中存续文脉,使这些承载地方文化记忆的瑰宝在当代及未来持续绽放光彩,广东二师茂名光影文萃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以下简称“光影文萃实践团“)15名队员于2025年7月16-18日踏上了高州非遗文化的探寻之旅,将目光投向当地木偶戏与木刻画两项珍贵的传统技艺,以暑假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非遗传承密码,用青春之力为古老技艺的延续注入新动能。

团队由数学学院、文学院、计算机学院等专业学生跨学科组队,在苗春梅教授、钟澎洪副教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的特色与优势,针对茂名高州文化底蕴深厚多元但仍然存在资源整合不足、传播浅表化等现实文化问题,团队通过手艺人访谈、技艺研习等方式,深入了解这门技艺,探寻可行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与木偶戏传承人梁东兴师傅的合照

▲图为团队成员与木偶戏民间艺人车有杰师傅的合照

▲图为团队成员与木刻画传承人吴思志师傅的合照

走访木偶传人,对话非遗守护者

在高州木偶戏的探寻之路上,实践团有幸走近两位用生命守护技艺的传承人 —— 梁东兴与车有杰,在他们的讲述中触摸木偶戏穿越时光的温度。

梁东兴师傅身为高州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与这门艺术的缘分早已融入骨血。18 岁那年,他正式踏上研习木偶戏的征程,三年后便以艺谋生,将全部热忱倾注于这根提线之间。四十余载的坚守中,他对 “生旦净末丑” 各类角色的演绎已臻化境,每一个木偶的提线、每一段唱腔的起伏,都凝聚着对人物灵魂的深刻洞察。他的表演不仅在国内多地赢得赞誉,更曾远赴德国进行文化交流,让高州木偶戏的韵味飘向海外。如今,年逾六旬的他仍未停下传承的脚步,在茂名幼师的课堂上,他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用课堂的温度延续着木偶戏的生命力。

▲图为梁师傅向团队成员热情讲述其对木偶戏的情怀

车有杰师傅的故事,则藏着民间艺人对木偶戏的朴素坚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学校毕业后的他,偶然被民间木偶戏的灵动表演打动,从此一头扎进这门技艺的世界。他拜师学艺时,正是木偶戏在乡村市集风靡的年代,走村串户的表演中,他的提线功夫日渐精湛。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普及的浪潮袭来,木偶戏市场一度陷入低迷,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暂别舞台,转身投入其他行业。2021 年,当看到东莞广场阿姨通过抖音直播跳舞收获关注时,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为何不让木偶戏也走进直播间?于是,他重返热爱的舞台,带着自制的白话字幕直播脚本 ——“外省观众听不懂方言,这些字幕能帮他们看懂《八仙过海》”,让木偶戏在镜头前焕发新活力。尽管儿子等年轻人曾短暂学习,却因生计压力难以坚持,但这份遗憾并未熄灭他的热情,反而让他更坚定地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门技艺。▲图为车师傅向团队成员讲解木偶戏的台词台本

研习木偶技艺,体悟表演真髓魂

与传承人的深度交流,最终要落于指尖的实践。在梁东兴与车有杰两位师傅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开启了一场从理论到实操的木偶戏研习之旅,在一招一式中体悟 “指尖乾坤” 的真髓。

梁东兴师傅的传习室里,老戏箱旁堆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翻得卷边的小说,泛黄的剧本上满是批注。“木偶戏要演得活,得先把书里的人物嚼透。” 他拿起一个文生木偶,边演示边讲解,“唱戏和写作文一样,得‘由景引入’。文生有文生的唱词,花旦有花旦的腔调,要贴合角色身份。就像演《水浒传》,得把不同好汉的性格融进去,唱词还要文雅,多用成语,比如‘黄举步进高山’就比直白表述更有力量。” 在教学中,他更注重 “活化” 传承:“不能光教唱腔和动作,得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演’。” 他会引导学生将传统戏目与生活关联,用 “上京考试” 类比 “考大学”,让古老故事在年轻一代心中落地生根。

车有杰师傅的传习现场,则充满了实践的烟火气。丝线与木偶碰撞的轻响中,他先展示写满白话字幕的直播脚本,字里行间都是对观众的用心。随后,他握住成员的手,教大家提线的力道:“手腕要稳,像车师傅年轻时走村串户表演那样,木偶转身才不会晃。” 学唱《六国大封相》选段时,他逐句标注换气点,带着成员反复练习,直到唱腔与木偶动作形成默契。当成员们略显笨拙地操纵木偶,线团偶尔打结时,他笑着打趣:“比车师傅第一次演强 —— 当年车师傅学了两年才敢上台呢。” 这份带着温度的鼓励,让成员们在试错中逐渐找到节奏,更体会到:木偶戏的精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炫技,而是千锤百炼后的从容。

▲图为成员们向师傅们学习交流如何操纵木偶

走进茂名博馆,聆听木刻非遗言

木偶戏的余韵未散,实践团又走进茂名博物馆,在 “非遗体验 匠心传承 —— 高州木刻画体验活动” 中,与另一项高州非遗相遇。

活动现场,高州木刻画第七代传承人吴思志 —— 这位潘州画院院长、2018 年 “好心茂名・十大最美工匠” 的获得者,特意提到习总书记在致大学生的讲话中,那句 “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到五湖四海” 的勉励。他望着在场的青年学子,语气恳切:“你们年轻人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总书记的话既是期许,也是责任。高州木刻画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如今这接力棒,要交到你们手上,让它不仅在本土扎根,更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吴师傅以沉稳而生动的讲述,为成员们铺展开木刻画的千年画卷。他介绍道,高州木刻画从唐代发轫,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漫长岁月中不断发展,成为茂名文化一张耀眼的名片。多年来,它曾代表茂名乃至中国的传统艺术,远赴 18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首秀交流,所到之处皆引发热烈反响。那些带着浓郁本土风情的作品,让异国友人透过刻刀下的线条与色彩,读懂了中国乡村的烟火气与文化底蕴,成为跨越国界的交流使者。

▲图为吴师傅讲析高州木刻画活动现场

讲述间隙,吴师傅特意指向一幅名为 “和合致祥” 的木刻作品,详细讲解其蕴意与内涵。他说:“‘和合’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幅作品以传统人物造型为核心,人物神态祥和、衣饰纹路繁复,传递出人与人相处和睦、内心安宁的意趣。‘致祥’ 则是期盼这份和合能带来吉祥顺遂。刻制时,用细腻的阳线刻勾勒人物衣饰的灵动线条,以厚重的阴刻塑造人物主体的沉稳,通过刀法的变化,让 ‘和合’ 的意境融入每一处纹理。这不仅是一幅木刻画,更是我们对社会和谐、生活美好的祈愿,也借艺术传递着包容共济、福瑞满盈的处世哲学 。

触摸技艺温度,感悟匠心传承​

讲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开启实践体验,此次体验的重点聚焦于木刻画的拓印环节。在传承人指导下,大家先将事先准备好的印画纸小心翼翼地铺展在已雕刻完成的木板上,接着用干净的软布轻轻按压画稿边缘,确保画稿与木板表面完全贴合,不能有丝毫褶皱或空隙,因为哪怕一点点气泡,都可能导致后续拓印出的图案失真。​

随后,传承人示范了拓印工具的使用方法:手持蘸有适量颜料的拓包,需保持均匀的力度在画稿上轻轻拍击,力道过重会让颜料晕染,过轻则无法清晰呈现木板上的雕刻纹路。成员们轮流上手尝试,起初要么因力度把控不当,使得拓印出的图案部分模糊,要么因移动速度过快,导致画面出现重影。在一次次调整中,大家逐渐掌握了诀窍,感受到拓印过程中 “轻、匀、稳” 的精髓,也体会到这一看似简单的步骤背后,是对耐心与专注力的极大考验。​

当一幅幅带着古朴韵味的木刻画作品从自己手中拓印完成时,成员们看着纸上清晰呈现出的木板雕刻纹路,触摸到了艺术传递的温度,更深刻理解了传承背后匠人们数十年如一日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

▲图为吴师傅向成员们传授木刻画拓印的独特技艺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拓印

此次非遗探寻之旅,让实践团成员收获的不仅是非遗技艺,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在与梁东兴、车有杰、吴思志等传承人的对话中,他们看见的是一群普通人用毕生热爱,为古老技艺筑起 “防火墙”;在亲手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的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的分量,是 “守正创新” 四个字背后的责任。

如今,队员们正用跨学科的优势为非遗赋能: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剪辑实践视频,让木偶戏的提线、木刻画的下刀被更多人看见;文学院的学生整理传承人口述史,让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故事得以留存;数学学院的学生用数据梳理非遗传播现状,为推广提供新思路。这些努力或许微小,却如星火般照亮了非遗传承的路径。正如一位成员在实践日志中所写:“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历史。青年的意义,就是让这份‘活’延续下去。” 当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近木偶戏的丝线、木刻画的刻刀,当传统技艺能在现代语境中找到新的表达,高州非遗的未来,必将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璀璨。而这场由二师青年开启的传承之约,也终将成为更多人奔赴非遗守护之路的序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程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