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程智轲) 7月12日,在广东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及深化高校“双百行动”校地合作的背景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轻艺青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30名师生奔赴粤西化州市平定镇,以“产兴文润助乡兴”为主题,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产业帮扶、美育义教、文化墙绘三大行动,以艺术设计专业为纽带,通过“产业强基、文化铸魂、青年赋能”的方式探索青年力量服务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产业帮扶:激活化橘红品牌价值
平定镇被誉为“中国化橘红之乡”,但长期面临“有品质,无品牌”的困境。突击队以“文化赋能品牌”为核心,展开系统性实践:队员在大岭村化橘红种植园及非遗工坊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通过观察“七爪化橘红”果形、体验压果工艺,提炼出“从文化根脉提炼品牌内核”的设计方向。随后,团队深入农户拍摄素材,与种植户、企业负责人访谈,聚焦品牌标识与包装设计、产品图等需求。团队与企业负责人完成首次设计对接,汇报品牌LOGO及包装方案,展示产品图片,品牌LOGO传递“千年橘红韵,滋养生命益”的理念;包装体系兼顾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审美,获企业高度认可。集中实践结束,队员践行“双百行动”中的“持续跟踪”才刚刚启程,团队持续优化方案,推动化橘红产业向“品牌商品”升级。
▲图为宋杨老师与实践队成员在大岭村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美育义教:浸润乡土文化认同
7月14日至20日,突击队在平定中心小学开展“萤火虫课堂”,通过20余节特色课程实现“知识启蒙+文化认同”双重目标。课程体系围绕“传承・发现・表达・创造”四大主题,融入乡土元素:在《化州特色粘土手工课》上,学生用粘土塑造化橘红果实并了解其药用价值;《民俗剪纸小科普》等课程则通过动手实践触摸传统文化脉络;《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等课程使推广普通话与艺术启蒙教育同步推进;《虫儿飞》手势舞等课程,帮助学生在旋律与色彩中释放创造力。结课仪式上,学生以自制粘土作品与手势舞展示成果,一句“这是我画的家乡橘园,以后要让更多人知道”道出课程对乡土认同的培育成效。
▲图为实践队员在平定小学开展公益性艺术启蒙教育
文化墙绘:活化乡村历史记忆
7月16日起,墙绘小组以大岭村墙体为载体,创作沉浸式文化长卷。20余名队员顶着高温,在2米高的脚手架上将“罗仙植橘”传说、化橘红非遗工艺、传统民居等元素转化为多段式历史画卷。为确保画面精准,团队查阅地方史料、走访老艺人确认细节,如“罗仙植橘”的神话场景、压果匠人的手部动作等。如今,这幅贯穿村民必经之路的墙绘已成为“看得见的乡史”:老人对着画面讲述往事,孩子围着橘树图案追问故事,艺术让沉睡的文化记忆转化为乡村认同的精神纽带。
▲图为实践队员在大岭村开展主题墙绘活动
实践总结:长效赋能乡村振兴
此次实践中,突击队以“产兴文润”为主线,精准助力一家中小型企业破解“有品质,无品牌”的困境,为企业量身打造3套(含包装、标签)饱含文化底蕴的品牌设计方案,并在返校后深化品牌方案,推动化橘红包装量产;打造墙绘文化地标,提炼活化10余项本土文化符号,让超200平方米承载着“罗仙植橘”传奇的多段式历史长卷在乡村旧墙上重生;开展20余节特色美育课程,为60余名乡村孩子点亮“萤火虫课堂”,催生出100余件充满童真的作品,填补着镇域部分乡村美育的空白。团队队长程智轲表示:“乡村振兴需产业、文化、人才协同发力,未来将持续跟踪平定镇需求,让实践成果在乡土扎根生长。”从短期服务到长效赋能,突击队以专业实践诠释青年担当,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轻艺力量”。
(撰稿:程智轲、季天伟 图片:王潆锋)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程智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