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剪翻飞间见乾坤——寻访怀化舞水剪纸,聆听千年纸上生花

发布时间:2025-08-26 00: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湘西留下“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诗句,描绘的正是舞水河畔的民俗风情。而在这片土地上,另一种璀璨的非遗文化正悄然绽放——舞水剪纸。为探寻这项指尖艺术的奥秘,、7月11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南怀化舞水河畔,拜访了舞水剪纸非遗传承人袁超美,邬金老师。

尚未踏入工作室,先见窗棂上贴满玲珑剔透的剪纸作品。有喜鹊踏梅的灵动,有龙凤呈祥的恢弘,更见身着民族服饰的侗家少女翩然起舞。杨老师正执银剪创作,但见红纸翻转,碎屑纷扬,不过片刻,一幅《舞水春晓图》便跃然掌心:层叠的吊脚楼映于水波,舟楫穿梭其间,檐下辣椒串如音符摇曳,竟在方寸之间尽显湘西山水人文之妙。

据袁老师介绍,舞水剪纸可追溯至汉代造纸术普及时期,明清时达到鼎盛。当地侗族、苗族聚居区历来有“无剪纸不成节”之说,婚丧嫁娶、岁时节令都需剪纸装点。其艺术特色在于“以刀代笔,以纸为帛”,融合了侗锦的几何纹样与苗绣的图腾元素,形成“粗犷处大刀阔斧,细腻处纤毫毕现”的独特风格。一套完整的剪纸工具包含旋刀、戳刀、刻刀等十二种特制刀具,需根据纹样切换使用。

舞水剪纸题材包罗万象:既有《麒麟送子》《五福捧寿》等传统吉祥图案,更不乏充满生活气息的创作。侗家姑娘围坐火塘剪《月下踏歌》,能将纺纱、对歌、抢花炮等场景融于一纸;老艺人剪《二十四节气图》,以云纹表现惊蛰春雷,用稻穗纹勾勒秋分丰收,堪称农耕文明的视觉史诗。最令人称奇的是“立体剪纸”,通过多层叠压技法,使蝴蝶触须微颤,让荷花花瓣舒展,仿佛赋予纸张生命。

在机械化生产冲击下,邬金老师转换思路,将目光转向新一代,为了让年青一代更好地接触和喜爱剪纸艺术,邬老师尝试将二次元形象融入剪纸创作,开发了如“楚韵剪纸吧唧”(徽章)等潮流文创产品,让舞水剪纸以更年轻、更时尚的形式融入年轻人日常生活。

团队成员认识到:舞水剪纸的精魂从不困于展览馆的玻璃展柜,它融入了人的生活之中,在侗家阿婆布满老茧的指间,闪烁在苗家少女鬓边的纸花上,跃动在节庆时家家户户贴满剪纸的木窗棂。这些鲜活的创作既是装饰,更是无字的史书——记录着稻作渔猎的生产方式,传递着敬畏自然的朴素哲学,延续着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基因密码。当银剪遇见红纸,剪下去的是岁月沉淀的匠心,展开的是千年不绝的文化回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