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生万象,指间有乾坤”。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浩瀚星空中,指墨画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独树一帜。它以指代笔,以墨为魂,既是技法的突破,更是心性的修炼。为探寻指墨画的艺术魅力,感受三峡文化的深厚底蕴,7月8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北省宜昌市坛子岭景区,拜访了三峡指墨画非遗传承人习永钦老师。
习永钦自幼生长于长江之滨,是指墨画的第5代传承人,后专攻三峡指墨艺术,师从多位民间名家,至今已从事指墨画创作与研究四十余年。他将三峡的雄奇险峻与指墨的浑厚苍茫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成为三峡指墨画的重要代表与传承人。
团队初入习老师的工作室,便被满墙的三峡画卷所震撼。但见云雾奔涌、江涛激荡、险峰耸峙、舟楫隐现——这一切竟全由指掌涂抹点染而成。没有画笔的勾勒,却有着比笔更自由的表达;没有工笔的精细,却有着大写意的磅礴气势。习老师向团队介绍,指墨画源于唐代,兴于清代高其佩,至近代潘天寿而有新变。而三峡指墨画则融合地域特征,以三峡山水为母题,以指为笔,以墨为韵,表现巴山楚水的壮丽与神秘。
讲解过后,习老师于案前演示指墨画创作。但见他以指蘸墨,时而以指尖勾线,细若游丝;时而以掌侧泼墨,浑如泼彩;时而以指甲点皴,密如雨点;时而以手背烘染,淡若烟霞。墨在指间流淌,山在纸上生长。无需起稿,胸中自有沟壑;不借工具,指掌便是山河。他特别演示了如何表现三峡石的肌理:以拇指腹蘸焦墨,侧锋擦纸,沙沙有声,石纹立现;又以指甲蘸清水,轻点未干墨色,水渗墨晕,如雾如霭。整个过程如交响乐般富有节奏,又如武术般充满力道。
在习老师的鼓励下,团队成员尝试以指作画。才发现指墨远比想象中艰难:墨量难以控制,浓淡不易把握,手指不如笔锋听话。本想画一道险峰,却染成一团混沌;本想勾一条江流,却抹出一片模糊。方才明白,看似自由的挥洒,背后是数十年功力的支撑——哪一指该浓,哪一掌该淡,何处需急,何处需缓,皆需心手合一、气息相应。习老师说:“指墨画,技法在指,根基在心。心浮则墨躁,气沉则韵生。它不仅是画艺,更是修心。”
这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指墨画的独特价值:它打破工具的局限,直指艺术的本源——心手合一、天人相应。它不仅是三峡山水的高度概括,更是中国人自然观、宇宙观的艺术表达。习永钦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仅是个人的艺术追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他带徒授艺、举办公益讲座、走进校园社区,让指墨画从工作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户洒在画案上,习老师的手指仍蘸着墨,目光仍注视着纸上的三峡。远处传来江轮的汽笛声,与室内的墨香交融。团队成员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博物馆的陈列、非遗名录的认证,更需要像习永钦先生这样的传承者以指为笔、以心传心,让古老的艺术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指间有山河,墨里见精神。三峡指墨画,这一行走的山水史诗,正等待着更多人的理解、尝试与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