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聚力净塑行,青峦载绿润城乡 ——青峦净塑调研实践团“青峦净塑,青春力行”系列活动顺利结束

发布时间:2025-08-26 00: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曼玉   阅读 92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暑期,山东大学文学院青峦净塑调研实践团秉持“青春之力,净塑行动”宗旨,以“调研筑基、科普赋能、实践拓效”为路径,深入社区、校园、乡村三大场景,通过“认知启蒙—实践引导—长效传播”的递进模式,开展系列白色污染防治活动,推动净塑理念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认知化为行动,在城乡沃土中扎根生长。

认知启蒙,筑牢环保认知根基

团队针对不同群体特点设计分层科普体系,让白色污染危害与回收知识入脑入心。

社区场景中,实践团走进济南甸柳第一社区、济南上海花园社区、安徽省界首市民族社区等,以“理论+实践”激活学习热情。济南甸柳第一社区内,成员们用PPT展示塑料垃圾堆积、海洋生物受困等画面,结合动画《垃圾星球》讲解回收全流程,分享“环保袋替代塑料袋”等减塑妙招;在济南上海花园社区进行的手工课则聚焦软塑科普,通过案例解析危害与回收要点,随后以“我们的地球”为主题开展绘画创作;安徽省界首市民族社区里,成员们用课件展示塑料对土壤、水源的影响,借“外卖餐盒是否可回收”等问题互动,指导孩子们用黑色垃圾袋制作“黑天鹅”手工艺品,传递“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理念。在后续跟进中,社区均反馈孩子们课后主动带动家庭分类,让环保从课堂走进生活。

乡村校园中,科普更显“接地气”。临沂市大唐学府内,实践团成员以“被塑料覆盖的海滩”“渔网缠绕的海洋生物”等图片引发共鸣,结合塑料瓶、塑料袋等实物讲解分类方法,让“减少使用塑料袋”“自带水杯”等建议成为孩子们的自发共识。

实践引导,推动环保行为转化

团队通过协作式实践活动,让环保理念从认知落地为行动。

校园阵地里,实践团针对不同学段设计特色活动。章丘一中课堂上,成员们引导学生分组梳理教室塑料文具、食堂餐盒等12类软塑来源,共同绘制校园软塑地图,规划班级回收角和校园回收路线;章丘茂李小学内,成员们以卡通手偶“小塑宝”视频串联知识,设计软塑分类接力赛、校园软塑小侦探等游戏,孩子们在分组竞赛中掌握了分类标准。

乡村调研中,团队将“问需”与“传知”结合。江西弋阳县长源村的田间地头,成员们用土壤和农作物相关案例讲解软塑危害,手把手教村民识别可回收标识;莆田埭里社区内,成员们用方言讲解宣传册,结合摊主、老人等群体的生活习惯定制减塑建议,让合理处理塑料垃圾的意识融入乡村日常。

长效传播,构建生态传播链

团队以“数据支撑传播,传播反哺实践”为思路,依托文学院优势转化调研成果。

8月上旬,实践团在山东大学校园开展调研:街头采访显示超六成学生不清楚塑料袋降解时间;而在深度访谈中,有同学分享“帆布包替代塑料袋”的尝试,也有同学提出增设分类垃圾桶标识、开展回收换绿植活动等可行建议。结合线上问卷,团队梳理出大众对于净塑行动的认知盲区、行动障碍等关键问题,为科普提供精准方向。

依托调研成果,成员们发挥文字特长,撰写10余篇科普文章与实践纪要,制作软塑分类处理主题宣传影像与手册,在学生在线、大学生云报、微信公众号以及小红书平台传播,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和通俗易懂的配文讲解增强传播感染力。

实践回响与未来展望

此次实践累计覆盖四省六市12个社区、学校、乡村,活动直接覆盖3500余人,带动近900个家庭参与减塑行动,实现“一人实践、一户参与、一片带动”的社会效益,85%的参与者能准确区分可回收塑料类型,多地形成“课堂—家庭—社会”传播链:上海花园社区的孩子们发起家庭环保小课堂,大唐学府学生带动家人参与塑料瓶回收,绿色理念从“一时触动”变为“长久坚持”。

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调研—科普—实践”闭环:推动软塑回收宣讲常态化,开发针对不同群体的系列课程;联动高校、公益组织与企业,构建“知识传播—物资回收—资源再生”协同链条,以青春之力守护绿色家园,助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曼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